
心悸(心律失常)优化方案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按病情轻重,临床又有惊悸、怔忡之分。惊悸常由外来刺激所引起,起病迅速,时作时止,全身情况较好;怔忡常由心或其它脏腑病变所引起,起病缓慢,发作无时,全身情况较差。
除心脏神经症外,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增强,心率、心律或心脏传导方面的异常变化,临床以心悸症状为突出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主要采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
1、诊断
1.1病名诊断标准
主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次症:伴胸闷、易激动心烦、气短乏力,中年人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引起。脉象见促、结、代、数、疾、沉、迟等变化。
见心电图异常表现,分为快速型、缓慢型和节律紊乱等各种心律失常。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脉象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证类诊断标准
心阴亏虚: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肝肾阴虚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舌淡红,苔白薄,脉细弱。
痰浊阻滞:心悸短气,心胸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心血瘀阻: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1.3分型标准
快速型:心悸伴心脉跳动过快,一息至少六至以上,多者十至有余,可见数、疾、浮、脱等脉象。范围窦性心动过速,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快速性房颤。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
缓慢型:心悸伴心脉跳动过缓,一息不及四至,可见迟、缓、夺精等脉象。范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节律不齐:心悸伴有心脉跳动节律不整齐,可见涩、促、结、代等脉象。范围心率在60—80次/分之间,有各类传导阻滞,房性、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
1.4心律失常分级
过早搏动
采用动态心电图或每天固定时间心电示波或监测观察30分钟。
轻度:患者无明显症状,平均每天过早搏动≤5次。
中度:平均每分钟5次以上,或呈二、三联律。
重度:有多源性,或连续2次以上过早搏动,或R波在T波上,而O—T问期延长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
偶发:每月发作l一2次,每次发作少于1小时,休息后即可消失。
多发:每月发作2次以上,每次发作l小时以上少于24小时,或需药物控制者。
频发:每日发作,短暂多次,或每周发作1次以上,每次发作24小时以上,或需药物控制。
本文是徐京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