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瑛 人已读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1vaginitis)是常见的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所引起。滴虫呈梨形,后端尖。约为多核白细胞的2~3倍大小。虫体顶端有鞭毛4根,体部有波动膜,后端有轴柱凸出。活的滴虫透明无色,呈水滴状,诸鞭毛随波动膜的波动而摆动。滴虫的生活史简单,只有滋养体而无包囊期,滋养体生活力较强。能在3~5℃生存2日;在46℃时生存20~60分钟;在半干燥环境中约生存10小时;在普通肥皂水中也能生存45~120分钟。在Ph5以下或7.5以上的环境中则不生长,滴虫阴道炎患者的阴道PH值一般为5.1~5.4。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于月经前后,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的发作。它能消耗或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乳酸生成。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常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以及男性的包皮褶、尿道或前列腺中。
滴虫性阴道炎是从外界感染而得的。一种传染病之所以能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条件。
对于滴虫,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而那些阴道酸碱度有改变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则更易于感染。感染滴虫后患者能自愈者极少,即使治愈,还可以下次再感染。滴虫病的传染源就是那些带虫者和被污染的物体。
至于传播途径有直接传播即性生活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在国外,阴道滴虫病主要是通过性生活传播,因此将它归属于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则传播方式有所不同。由于我国人口多,公共卫生设施较发达国家相对落后,因此,公共场所的传播也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例如,公共浴池的坐椅或公共厕所的坐便器被带虫者的分泌物污染,那么后来者如果直接坐在坐椅或坐便器上就有可能被传染。公共浴池的盆塘,夏天里密度很大又消毒不严的游泳池,借穿他人内裤,租用泳衣等,都可能造成滴虫的传播。
另外,家庭成员间互用洗浴盆、医源性交叉感染,也是导致滴虫间接传播的原因。
滴虫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它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滴虫性阴道炎可以通过性交直接传染,亦可通过公共浴池,游泳池,坐式马桶等间接传播。因此患有滴虫性阴道炎应及时治疗。
女性感染常表现为持续性阴道炎,起病可急可缓。滴虫性阴道炎主要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味恶嗅,黄绿色。排尿困难,外阴瘙痒。急性期持续1周或数月,病情轻重常有波动,性交疼痛,月经期后症状加重。随后白带减少,症状减轻,亦可完全消失,但患者成为带虫者。
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需要内服法与外治法共同使用。灭滴灵是杀灭滴虫的特效药。
(1)一般治疗:治疗期间要保持外阴清洁,以防继发细菌感染,每日清洗外阴,换洗内裤并消毒;急性期不要进食辛辣之品及饮酒;禁止性生活,配偶需要一起治疗。
(2)改变阴道酸碱度:滴虫适合生长的pH为5.5~6,因此可用0.5%乳酸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阴道。局部用药前,宜用0.5%醋酸液冲洗阴道,以提高疗效。可以降低阴道pH值,抑制滴虫生长。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3)阴道上药:灭滴灵阴道泡腾片或灭滴灵片1片阴道上药,于每晚冲洗阴道后使用,10天为 1疗程。
(4)口服用药(全身治疗) 由于滴虫不仅寄存于阴道内,还有可能潜藏在泌尿道下段、前庭大腺和宫颈腺体内,这种情况单靠局部上药无法起到治疗作用,因此还需要口服灭滴灵。同时,男方在一起接受治疗时,主要也是依靠口服灭滴灵。用法:灭滴灵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连服7天。本药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可改为饭后服药;如果出现精神错乱、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要立即停药。局部用药可以继续使用。替硝唑是近年来新上市的硝基咪唑类衍生物,治疗阴道滴虫病具有疗效高、服药简单、副作用小的特点,每次服用1克,每天1次,连用3天,首次剂量加倍。不良反应有: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头晕,头痛,疲倦,尿色深等。替硝唑和灭滴灵均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服药。
治疗中注意事项:治疗后滴虫检查转阴性时,应于月经净后复查,并继续在月经后用药两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凡经连续三个月复查均为阴性者为治愈。此外,应强调患者及配偶共同服药,方可彻底治愈防止复发。
(5)中药外洗:使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中草药煎汤外洗,可以明显地缓解因滴虫感染引起的外阴炎症,尤其适用于急性滴虫性阴道炎。中西医结合治疗阴道滴虫病有很好的疗效。
治疗生殖器毛滴虫病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有人服用灭滴灵后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症状轻者可不必停药,如发现皮疹和血中白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
(2)治疗期间要保持外阴的清洁,每日清洗1--2次,避免性交。内裤、毛巾等应煮沸消毒至少15分钟。
(3)妊娠早期服用灭滴灵有引起胎儿畸型的可能,故在妊娠前20周不可服药,应以局部治疗为主。
(4)毛滴虫在夫妻之间相互传染,女方发现患病后,男方要积极检查和治疗。有的人虽然未患病,但他(她)是健康带虫者,也应接受治疗。
(5)对于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因人而异,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本文是张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