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心脏中心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医学科普
发表者:马力 人已读
技术:高质量治疗重症复杂、低龄低体重先心病是我们核心竞争力!
微创:共创“微”时代,为先心患儿的治疗精益求精!
基金:扶贫救难,感谢公益基金加盟,视情况为贫困患儿资助2~5万,可免手术费!
※基金资助常年有效,您的转发将帮助更多贫困患儿!※
扩张性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目前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晚期唯一治疗手段是心脏移植。这个诊断给人的感觉就是绝望!!!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常被判作“扩张性心肌病”,其有一条给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长错了位置,导致心肌缺血(类似于心肌梗塞),其手术效果良好。所以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必须慎重,要抓住患儿的哪怕一线生机,创造生存的机会!!!
病例资料
8月24日,一2个月女婴,因气促、声音嘶哑,某院心脏彩超检查提示扩张性心肌病,来到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就诊。入院后即进入了较为完善的诊疗流程,发现并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入院后经我中心心脏彩超及CT三维重建等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左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左心室舒张末直径 40mm,已扩大至成人左心室大小;EF为32 %,心肌收缩功能明显降低(正常值≥50%)。在经过积极充分术前准备后,全国著名小儿心脏外科专家陈欣欣主任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冠状动脉移植术”——将直径仅2mm的左冠状动脉切下移植到正常位置。术中应用了HTK液心肌保护、改良超滤等技术,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患儿术后送入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监护室治疗。该患儿同时患有“左侧声带麻痹,左侧支气管软化狭窄,营养不良”,增加了治疗难度。经过心脏中心监护室的综合治疗,应用纤支镜、呼吸辅助装置、营养支持策略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患儿于术后20天痊愈出院。鉴于患儿病情危重,患儿家境贫困,我院联合公益基金给与了5万元的资助。
患儿术后1个月复查彩超提示心脏较术前明显缩小,EF值已升至44%。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成功经验
专业知识讨论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常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误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新生儿期,肺动脉压高,由肺动脉向左冠状动脉灌注静脉血,此时可出现左心室心肌轻度缺氧,但很少出现症状。出生后4~6周,肺动脉压逐渐下降,由肺动脉向LCA灌注逐渐减少,直至停灌。最终肺动脉压低于冠状动脉压,出现由肺动脉向冠状动脉“窃血”,此时左、右冠状动脉侧支交通发育尚不完善,出现左室心肌供血减少,导致左心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因而多在2~4个月发病,与婴儿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时间有重叠,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临床医生忽视而误诊。婴儿首次表现多于哺乳或活动时呼吸短促,面色和四肢末梢苍白、冷汗。如宝宝有此情况,应提高警惕!
②该病发病率极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够,加上胸片,超声心动图表现与扩张性心肌病相似,同时基层医院超声心动图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够、检查技术及设备差,当发现婴幼儿心内膜增厚时,没有继续探查冠状动脉情况。
虽然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之类似,但扩张性心肌病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相比预后至今仍然不容乐观,目前的资料统计显示5年内病死率在15%~50%。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误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反而会耽误病情,错过手术最佳时机。
举报
本文是马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