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尧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腰椎管狭窄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简介

发表者:鲁尧 人已读

腰椎管狭窄症(LSS,lumbar spinal stenosis)是指腰椎管因某些因素发生骨性和纤维结构的异常,导致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压迫硬脊膜与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本病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由於近年来对其认识加深,临床上有发病率升高趋势。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按部位可分为中央型(主椎管)狭窄症、侧方型(侧隐窝)狭窄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症三大类,按病因可分为先天发育性及后天继发性两种。“间歇性跛行”是本症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安静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腰椎管测量方法较多,各家测量数据也有一定差异,并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椎管的两径中,矢径小於12mm可视为狭窄。有学者认为,由於个体差异,应计算脊椎指数较单纯测量椎管两径更有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象学的发展,对其认识将会日趋完善。

【病理】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椎管管径小造成椎内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系由于软骨发育不育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尤其是前后径的狭窄。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系由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由于椎板和黄韧带增生肥厚,椎间盘退变伴有椎间盘突出及小关节增生肥大等,使侧隐窝狭窄,椎管呈三叶形改变。这些病理改变还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管管径减小的发生十分缓慢,神经组织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水肿,发生粘连,马尾神经缺血及神经炎症出现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病因和分类】

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 1、椎管中央狭窄:
下关节突的骨赘向内侧增生肥大,使中央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病变初期仅累及一个平面,常见腰4~5,以后病变逐渐涉及以下平面,引起多平面的喘或侧方椎管狭窄。
2、侧方神经根挤压:
腰椎后小关节囊的松弛以及椎间盘的退变,使椎间隙变窄,上下相邻两椎体相互靠近,后方的小关节半脱位。此时上关节突向上向前移动,使椎间孔及椎管外侧部狭窄,同时神经根被挤压在上关节节顶端、上位椎弓根及椎体后缘之间。有时节关节内缘长出的骨赘向内突出,夹住了下一平面的神经根。
3、发育性椎管狭窄:
生长期结束后,椎体及其附件不同成分的异常发育,均可导致椎管中央及侧方狭窄,一般发育性椎管狭窄很少单独发生,当伴有轻度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时,椎管狭窄的症状才发生。
4、其他因素:
椎间盘突出、创伤、脊柱滑脱、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肿瘤等。
临床表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直立或行走时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乏力感受以致不得不改变站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改变姿势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疼痛或麻木可出现在小腿、足部、也可在大腿后侧、外侧或前侧、双下肢或单下肢受累。

【临床表现】 长期反复的下腰、骶、臀痛,单侧或双侧,可向下肢放射。上腰椎神经受损时,疼痛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前外侧;下腰椎神经受损时,疼痛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神经血管性缺血可引起间歇性跛行。部份病人可有排尿不畅、男性性功能障碍及会阴部感觉异常。检查见下腰椎棘突旁有压痛,腰部后伸时,因椎管内有效间隙减小而疼痛加剧,使腰部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呈阳性。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异常。胫前肌、伸肌、趾伸肌肌力减弱。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异常。也有少数病人无明显体征。

其机理可能是:
1、站立或行走时腰椎前凸增加,硬膜囊、黄韧带带松弛,加重神经根的压迫。

2、站立或行走时增加了神经根对血液供应的需求,腰椎管狭窄的压迫造成成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淤滞,代谢产物在神经组织内聚集而致痛。不腰痛:疼痛较轻微,卧床时疼痛减轻或消失,腰椎屈不受限,后伸进可现下腰部局限性压痛、肌痉挛及活动受限症状。

【诊断】 临床表现是诊断的基本根据,为了精确诊断,可做下列辅助检查。腰椎X线正、侧位片,必要时增照斜位及过伸、过屈位片。片上可见脊柱侧凸、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折脱位、脊柱滑脱等改变,亦可测量腰椎管的矢径与横径。椎管造影可见不同情况梗阻、小关节及椎间盘部位的充盈缺损、神经根鞘中断等改变。此外,肌电图、B超、CT、磁共振对诊断都可提供帮助。

影像学诊断:

X线平片:X线征象主要包括:
1、高度肥大的关节突及关节间隙的改变;
2、椎管中央矢状径小于15mm为可疑狭窄,10~14mm为相对狭窄,小于10mm为绝结狭窄;
3、成人椎体横径正常大于20mm,与管体比值小于1:4.5;
4、腰椎峡部不连崩裂;
5、椎间孔前后径应大于3mm,若有拉长变窄提示有狭窄;
6、椎弓根变厚变短、椎板增厚、内聚、甚至两相邻椎板融合。
CT:
1、与发育有关的骨性小椎管;
2、椎体后缘及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骨赘形成,软骨下硬化或囊腔形成;
3、黄韧带及后纵韧带肥厚及钙化;
4、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受压迹象;
5、硬膜外脂肪减少消失;
6、中央椎管矢状径小于11.5mm,横径小于16mm,关节突间距小于12mm,横断面积小于1.45mm2,神经根管(侧隐窝)矢径小于3mm,椎体面积/椎管面积大于4.5,黄韧带肥厚大于或等于4mm。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都能缓解。部份病人随年龄逐渐增高,经腰推节段稳定性的自身重建,症状也可缓解。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①有较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②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者。③多数混合性椎管狭窄症。手术要求解除对硬脊膜及神经根的压迫。操作包括椎板切除、肥厚黄韧带切除、上关节突部份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粘连松解等。彻底减压的标准是恢复硬脊膜搏动、神经根滑动范围在1cm以上。对术前有椎间关节不稳定、双侧椎板及关节突切除、40岁之前行彻底减压术的病例,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还应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本文是鲁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