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琦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如何合理治疗偏瘫让部分患者恢复更多功能

发表者:罗晓琦 人已读

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起源于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其轴突组成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与纤维束共称为上运动神经单位。下运动神经元位于颅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其轴突经颅神经运动根或脊髓前根、周围神经而到达所支配的肌肉接头,临床上称为下运动神经单位。上或下运动神经单位病变均可导致瘫痪。其中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而上神经元瘫痪则表现为痉挛瘫。

肌病性瘫痪可分两类,肌肉本身的病变引起叫肌肉原性瘫痪,神经和肌肉接点部位病变引起的叫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其病因与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肢体痉挛为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层脊骨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而引起。因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故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因为纤维束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为广泛性的,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变性、中毒、肿瘤、炎症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

痉挛性瘫痪以肢体痉挛表现为主,患者运动协调能力丧失,轻者表现为肢体僵硬、屈伸困难,上肢不能完成抓持等简单动作,下肢行走困难和步态异常或活动受限;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护理困难,容易产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

能够重新站起来的偏瘫

对于偏瘫的治疗,一直以来都以康复治疗、针灸、理疗等为主。但患者经过这些治疗后,肢体痉挛并不能得到完全缓解,而且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反弹,疗效不佳。

2005年,美国、日本等国开始开展痉挛瘫的外科治疗,并取得成功。一些因为脑出血、脑外伤等造成痉挛瘫的患者肢体痉挛得到有效解除,肢体的畸形状态也得到缓解。日前,我院功能神经外科运用FSPR术配合科学规范的术后康复,也取得了治疗偏瘫理想效果的目的。

患者经过术后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平均肌张力下降1.5~2级,运动功能明显恢复,肢体灵活性改善,精细动作加强,一些不能走的患者实现行走的愿望,走不好的患者实现了自如行走。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参与工作能力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