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中医诊疗
发表者:王茂生 人已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简称真红,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范畴,是由于多种因素引发多能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进而出现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症状及体征为面色红赤,状若醉酒,两颊、口唇、手掌、脚掌呈绛红色,头痛,头晕,乏力,耳鸣,皮肤瘙痒,肝脾肿大,常有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出血、血栓等并发症。我国本病发病率较低,约为(0.6~1.6)/10万,发病年龄为15~90岁,以50~6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大约是1.3~2:l),以老年男性居多,儿童罕见,平均就诊年龄为48.1岁,约5%的病人发病时不足40岁。
本病中医尚无统一病名,常将其归于“眩晕”、“血证”、“癥瘕”、“血实”、“血积”等范畴。上述命名各有偏侧,尚不能全面概括真红的临床特点。古代文献中虽未见“真红”的病名,但对真红类似症状的描述并不鲜见。《灵枢》:“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瘟疫论补注》:“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血证论》:“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西溪书房夜话录》:“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如目赤颊红……”。本病临床以面红目赤或面唇紫黯、手足红紫麻木、瘀点瘀斑、胁下积块、舌色青紫等为主要表现,根据其气血有余,血瘀气滞,结聚于胁下而成癥瘕之特点,命名为“血癥”更为合适。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正气亏虚等诸多因素致气、血、痰、湿壅滞于内,内、外相因,终致骨髓增生亢进而发为本病。总体病机是气血有余,血瘀气滞。气血过盛,充斥肌肤,故见面色红赤,状若醉酒;瘀血内阻,肌肤失养,日久则见肌肤甲错;瘀血、痰浊积于胁下,聚而成形,可见癥瘕;气滞血瘀,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见头晕;血瘀气滞,瘀阻脉络,经脉失养,可见肢体肿胀、麻木疼痛;外感热邪,或体质阳盛,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可见各种出血症状;如病程日久,耗伤肝肾,阴不制阳,阳盛化风,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可见手足不用、口眼歪斜、甚至昏不识人等变症。
【证候学特点】
血癥起病隐匿,气血有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证候特征纷杂多变。疾病早期可无明显不适,轻者可见面色红赤,状若醉酒,病情进展可出现头晕、乏力、胸闷、胸痛、烦躁易怒、胁下痞块、肢体麻木、皮肤瘙痒、头痛神昏、言语蹇涩、手足不用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常见证型为血瘀气滞、血瘀热盛、瘀阻脉络、气虚血瘀四型。血瘀气滞者可见面色暗红,口唇紫黯,胸胁满闷,心下痞满,肌肤甲错,胁下积块,痛有定处;血瘀热盛者可见貌如醉酒,肌似溢血,口苦目眩,咽干舌燥,尿赤便干,心悸不宁,烦躁易怒,皮肤瘙痒等症;瘀阻脉络者可见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皮肤干枯不荣,可见瘀点瘀斑;气虚血瘀者可见面色暗红,头晕乏力,肢体困倦,少气懒言,胸脘痞闷,时有自汗,食欲不振。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论治以瘀血为中心,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根据虚实盛衰的不同,确立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措施,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分型论治如下:
1.血瘀气滞证
主症:面色暗红,口唇紫黯,胸胁满闷,心下痞满。
兼症:肌肤甲错,或呃逆不适,或胁下积块,痛有定处。
舌脉象: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熟地黄15g
川芎10g 赤芍10g 郁金10g 柴胡10g
木香10g 甘草6g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白术以健脾和胃;伴痰湿者加陈皮、半夏、茯苓以理气燥湿化痰;胸闷、胸痛明显者加蒲黄、五灵脂以行气止痛;失眠不寐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肌肤瘀点瘀斑者加仙鹤草、蒲黄炭等。
方药阐述: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二者相互为用,密不可分。血在气的推动下,循环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濡润作用。当归、熟地黄养血活血,使血旺气足,畅流不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除血脉之瘀滞;柴胡、郁金、木香行气止痛,解气机之郁阻;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不仅行血分之瘀滞,又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
中成药治疗:
①大黄蛰虫丸:1丸/次,日3次,口服。
②丹参冻干粉:400mg,日1次,静脉点滴。
③川芎嗪注射液:80mg,日1次,静脉点滴。
2.血瘀热盛证
主症:貌如醉酒,肌似溢血,口苦目眩,咽干舌燥,尿赤便干。
兼症:心悸不宁,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皮肤瘙痒。
舌脉象:舌质红绛,或伴瘀斑瘀点,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有力。
治则:活血化瘀,清肝泻火。
处方:桃红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生地黄20g 当归10g
赤芍10g 黄芩10g 栀子10g 龙胆草15g
泽泻10g 柴胡10g 甘草6g 车前子15g
川芎12g 白芍10g 青黛3g冲服
加减:如口干、口渴明显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如大便秘结加大黄、火麻仁、莱菔子,以理气泄热,润肠通便;如肌衄、鼻衄明显加白茅根、藕节、蒲黄炭、三七粉凉血止血。
方药阐述: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消血分之瘀滞;生地黄养阴凉血,与栀子、黄芩、龙胆草配伍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当归、白芍补血养肝,防肝血之亏耗;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柴胡能升能散,引诸药入肝胆;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共奏活血化瘀、清肝泻火之效。
中成药治疗:
①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次,日3次,口服。
②龙胆泻肝丸:3~6g/次,日3次,口服。
③茵栀黄颗粒:6g/次,日3次,口服。
3.瘀阻脉络证
主症:肢体肿胀、麻木疼痛。
兼症:皮肤干枯不荣,可见瘀点瘀斑。
舌脉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涩。
治则: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处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10g 白僵蚕10g 川芎15g
地龙10g 羌活10g 当归10g 没药10g
五灵脂10g 香附10g 牛膝10g 甘草6g
加减:若肢体疼痛,痛势缠绵,加白芍,使白芍与甘草相配缓急止痛;下半身疼痛明显加独活、桂枝、元胡索,通经活络、行气止痛;如肢体麻木较甚,为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加黄芪、阿胶、天麻,补益气血,扶助正气。
方药阐述: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白僵蚕、地龙驱风通络;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加用味苦、性平之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之功。
中成药治疗:
①血塞通注射液:200mg~400mg,日1次,静脉滴注。
②香丹注射液:10ml~20ml,日1次,静脉滴注。
4.气虚血瘀证
主症:面色暗红,头晕乏力,肢体困倦,少气懒言。
兼症:胸脘痞闷,时有自汗,食欲不振。
舌脉象:舌质淡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或沉细涩。
治则:健脾益肺,补气活血。
处方:八珍汤加减。
白术15g 甘草10g 丹参15g 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5g
加减:胸脘痞闷加瓜蒌、佛手宽胸理气除满;自汗加防风、煅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焦三仙健胃消食。
方药阐述: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健脾益肺补气,使气旺而助血行;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中成药治疗:
黄芪注射液:40ml,日1次,静脉滴注;联合血塞通:200mg,日1次,静脉滴注。
【并发症】
血栓及出血是本病较严重的并发症,是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
1.血栓 红细胞过度增生可直接导致脉道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本病属于临床上的易栓症。血栓的形成可直接影响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此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日常调护时应注重预防。一旦有血栓出现,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治疗。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是治疗血栓的根本法则,可根据四诊资料,辨证使用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活血逐瘀方剂进行治疗。应用此类方剂时应注意中病即止,切勿矫枉过正,引发出血。
2.出血 血以脉为循行之道,脉管内的血液瘀而不畅,则为瘀血;瘀血阻络,血溢脉外,则见出血;故瘀血既属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如出现颅脑、肺脏等重要脏器的出血,则提示病情危重,患者有生命危险,需要中西结合,力争把危险降到最低。三七、茜草等化瘀止血药物有止血、行血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本病除容易并发血栓和出血以外,还有可能出现胆结石、肾结石、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证之时需辨病辨证相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胆结石、肾结石加用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丹参;痛风性关节炎可加用秦艽、独活、羌活、地龙、白芍、甘草。
【证治心悟】
1.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气血有余,血瘀气滞为血癥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是本病治疗的根本大法,需贯穿于始终。活血化瘀法常同补气活血、散寒通络、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赤芍、川芎、紫草、牡丹皮、大黄、水蛭、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血竭、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当归、川牛膝、鸡血藤等。遣方用药时不能简单的把活血化瘀药物罗列在一起,而是要根据药物性味归经的不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配伍。
2.分期论治,谨守病机 初期患者多身壮体实,气血壅盛,以血瘀气滞及血瘀热盛多见,治疗以攻伐为主,或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或活血化瘀,清肝泻火,需谨守病机,随证而治之;中期患者正气渐衰而邪实未怯,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可寓攻于补,攻补兼施;现代研究表明真红是由于多种因素引发多能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存在转化为白血病的风险,对于晚期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加用黄药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浙贝母、薏苡仁、山慈菇等具抗癌作用的中药,以期降低白血病发生的风险。
3.中病即止,慎防伤正 “中病即止”的“病”多指实证而言,实证的邪气虽盛,正气亦旺,一经治疗,邪气便有退衰之势,正气即可乘胜进击,驱邪之残余于体外,医者不可初战收功,乃穷追不舍,继进攻伐剂,否则常有伤正留邪之虞。真红患者多有血实热盛、气血瘀滞之象,治疗过程中常用凉血解毒、活血散结之品,此类药物均可不同程度的损伤机体的正气。如过用寒凉,则可损伤机体阳气;如过度活血、破血,就有可能导致出血;如见出血而一味止血,则有留瘀之患。故遣方用药之时必当详查形候,确定虚实,辨证用药,中病即止,避免矫枉过正。
【转归及预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无严重并发症,病程进展缓慢,经治疗可生存l0~15年以上。主要死亡原因为反复血栓形成、栓塞及出血,部分病例晚期可转变为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或骨髓衰竭等。不同疗法患者的生存期不同,苯丁酸氮芥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8.9年,静脉放血者为13.6年,不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仅为18个月,综合治疗者平均生存期最好。
早期瘀阻重而正气未衰,调理得当,多可病情平稳;如失于调摄,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虚实夹杂或重度虚损,也可变生恶性肿瘤疾病,形成邪盛正虚之势,病属难治。
【饮食调护】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风寒、劳累。运动是最简单、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每日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多瘀体质患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有利于病情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病情。按摩膈腧、血海、合谷等穴位有助于气血的运行。
膳食指导:
1.忌食滋腻、辛温助热及煎炸类食品。
2.适宜服用的食品:绿豆、猪心、牛肉、鱼、海参、茄子、空心菜、莲藕、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菇、木耳、海带、魔芋、金针菇、油菜、菠萝、山楂、菱角等。
食疗方:
1.桃红木耳炖猪心 用料:桃仁10g,红花10g,黑木耳60g,猪心350g,生姜15g,清汤800ml。调味料:盐5g,鸡精3g,糖1g。做法:桃仁、红花用纱布包好;木耳洗净,姜洗净切片,猪心洗净切片汆水待用。净锅上火,放入清汤、桃仁红花药包、姜片、猪心、黑木耳,大火烧开转小火炖25分钟调味即成。功用: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瘀阻脉络之血癥患者。
2.三七香菇牛肉粥 主料:粳米50g,鲜香菇60g,牛肉(前腿)30g,三七片10g;调料:大葱15g,姜10g,盐3g,味精3g。做法:将水发香菇去梗洗净,挤干切丝;牛肉洗净切丝;粳米淘洗干净;三七片用纱布包好;葱切末,姜切片,备用。将香菇、牛肉、粳米、三七片药包共同放入锅内,加水3杯,用小火熬至肉烂米熟;加葱末、姜片、盐、味精再煮3分钟即可。功用:活血行瘀,能攻能补,适用于各型血癥患者。
【临证验案】
案1:患者王X,男,56岁,主因间断头晕6个月,加重1周于2012年9月12日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当时无发热,无出血,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8.6×109/L RBC 6.81×1012/L HGB 216g/L PLT 338×109/L HCT 0.58;经骨髓象、碱磷酶、JAK2V617F突变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给予静脉放血、口服羟基脲、皮下注射干扰素等方案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1周来头晕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秘结。
一诊: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色红赤,状若醉酒,未切及痰核瘰疬,未切及癥瘕痞块,无特殊体气闻及,舌质红绛,有瘀斑,苔黄少津,脉弦滑。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9×109/L RBC 6.84×1012/L HGB 196g/L PLT 367×109/L HCT 0.59。
中医诊断:血癥(血瘀热盛证)。
西医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 则:活血化瘀,清肝泻火。
处 方:桃红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10g 生地20g 当归10g
赤芍10g 黄芩10g 栀子10g 龙胆草15g
泽泻10g 柴胡10g 甘草6g 大黄6g
川芎12g 沙参15g 麦冬20g 火麻仁10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9月18日二诊:患者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大便秘结症状明显好转;血常规:WBC 7.1×109/L RBC 6.14×1012/L HGB 179g/L PLT 288×109/L HCT 0.57。
原方去大黄、火麻仁,加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服药2月,诸证悉除,血常规恢复到大致正常水平。给予血府逐瘀胶囊及龙胆泻肝丸口服,病情稳定,随访一年无复发。
心得体会:本患者诊断明确,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中医“血癥”范畴,初诊时证属血瘀热盛,故给予桃红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患者便干口苦,为肝火内灼,耗伤阴津之故;舌质红绛,有瘀斑,苔黄少津,脉弦滑,均为瘀血内阻、肝火内盛之象;病情较重,病势较急,急则治其标,故予大黄直折其热,麦冬、沙参养阴生津;大黄出自《神农本草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因其峻快犀利,效专力宏,故有将军之美誉,以其荡涤积滞,清热泻火,推陈出新,每获良效;便通热退之后,立即停用,防止寒凉过度,耗伤正气;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则有清热解毒、防止癌变之意;活血化瘀、清肝泻火的同时加用当归、沙参、麦冬等养血滋阴之品,防止过度攻伐而耗伤阴血,体现了攻补兼施的治疗理念和中医的整体观念;以血府逐瘀胶囊及龙胆泻肝丸调理,体现了活血化瘀贯穿于真红治疗的始终,又体现了“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论治思想。药证相符,疗效满意。
案2:患者,女,67岁,农民,主因左下肢不自主瞤动,伴有四肢末端麻木3个月于2012年10月29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瞤动,不能自止,伴有四肢末端麻木,无疼痛,无意识障碍。先后于外院诊断为“多发性腔梗”、“肝豆状核变性”,当时未查验血常规,曾于外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片口服治疗2个月,麻木症状较前好转,但左下肢瞤动无改善,遂于我院就诊。就诊时头晕,伴有胸闷、纳差,食后腹胀,但欲漱水不欲咽,左下肢瞤动不自止,二便调。
一诊:神志清楚,精神尚可,无特殊体气闻及,面色红赤,状若醉酒,肌肤甲错,色暗红,口唇、爪甲青紫,腹部癥瘕,左侧肋下8㎝,右侧肋下2㎝,左下肢瞤动不自止,舌质暗,苔薄白,舌下络脉瘀紫,脉弦而涩。
辅助检查:外周血象:WBC 7.5×109/L RBC 6.68×1012/L HGB 223g/L PLT 337×109/L HCT 0.74。CT提示:广泛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梗死。骨穿刺涂片示增生明显活跃,红系比例增多,占28%,粒红比例为2:1。骨髓活检造血细胞明显增生,可见较多巨核细胞,脂肪细胞减少。JAK2V617F基因测定阳性。
中医诊断:血癥(血瘀气滞)。
西医诊断: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腔隙性脑梗死。
治 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 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 生地15g 桃仁20g 红花10g
枳壳10g 赤芍10g 郁金10g 柴胡10g
甘草10g 川芎10g 三棱10g 莪术10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给予高三尖杉酯碱每日1mg×14d静脉滴注,抑其增殖;大黄蛰虫丸口服,消癥散结,攻补兼施。
2012年11月12日二诊:治疗2周患者诉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近1周来反酸,纳差,饥不欲食,舌色紫暗,舌面光剥无苔,脉弦细,下肢瞤动症状仍然存在。查体提示颜面部殷红较前减轻,脾脏较前回缩,肋下约5㎝。复查血常规:HGB降至160g/L,血小板恢复正常。治疗于前方基础上加用元参30g以养阴生津,白芍20g与甘草相伍,使酸甘合化为阴,益肝阴,养经筋而柔筋止惕。
停用高三尖杉酯碱,服用上方45剂,患者左下肢瞤动、胁下癥瘕、纳差、腹胀等症状完全消失,爪甲、口唇色转红润,肌肤甲错减轻。继续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及大黄蛰虫丸巩固治疗至今,病情稳定,未再出现肢体瞤动症状。
心得体会: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能管中窥豹,应详细问诊,仔细查体,注意鉴别诊断,避免漏诊及误诊。很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首次就诊时是以中风、胸痛、胁痛为主症就医,此时应抓住其瘀血阻滞气血通道,周身气血运行失司,颜面、颈部甚至胸部皮肤殷红如醉酒貌,肢体麻木、瞤动等临床特征,完成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病机。切莫满足于表面现象,仅针对表面证候辨证施治。此外,该患者经活血化瘀后肢体瞤动症状没有改善,考虑该症系由瘀血阻滞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耗伤阴精,血瘀津亏不能濡养筋脉而致,故及时加用滋阴养筋之品,遂获良效。
本文是王茂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