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口服避孕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发表者:李立峰 人已读

副反应的发生与避孕药中雌、孕激素种类和剂量有一定关系。与雌激素相关的副反应,在服药较近期发生,如恶心、呕吐、乳房胀痛或增大、体液潴留引起周期性体重增加、白带多、头晕、头痛等类早孕反应,静脉系统不良反应与雌激素剂量较高有关系。与孕激素相关的副反应发生在服药较远期,如乳房触痛、头痛、乏力、嗜睡、痤疮、多毛症、体重增加;脂代谢和糖代谢异常;动脉系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避孕药中孕激素会有部分雄激素的活性,如食欲增加、体重增加、抑郁、性欲或快感减退、痤疮、脂溢性皮炎、瘙痒等。改用第3代抗雄激素的孕激素配伍的避孕药,能减少雄激素的副反应和治疗雄激素过多。不同妇女对各种激素的反应亦不一样,更换制剂可能减轻副反应。

1. 类早孕反应 少数妇女在服药初期,有轻度的恶心、食欲不振、乏力、头昏、嗜睡、呕吐等类早孕反应,多由雌激素引起。常在开始服药后12周期发生,继续服药后即可自行改善。

1.1 症状轻者,无需处理,随服药时间延长,可自行缓解。

1.2 症状重者,可加服维生素B610mg,每日3次,共35次。

1.3 经上述处理效果不明显者,可于每次服药时,加服抗副反应片(每片含羟哌氯丙嗪0.52mg,溴化钾50mg,咖啡因30mg,维生素B630mg,颠茄8mg),每日1片,共3日。

2. 点滴或突破性出血 一般发生在服药初期,表现为点滴出血或月经样突破出血。出血常见的原因为漏服、不定时服用、服药方法错误或药品质量受损;个别妇女体内激素平衡受到避孕药的影响,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完整性而导致出血,可在医生检查指导下作如下处理。

2.1 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前半周期,提示雌激素剂量不足,加服炔雌醇0.0050.010mg12片),与避孕药同时服到该服药周期结束。

2.2 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表明孕激素剂量不够,加服孕激素或短效避孕药1片(即每次服用2片短效避孕药),直到该服药周期结束。

2.3 出血量多如月经量或出血发生在最后几片药时(即已满18片药),可以停药,当作月经来潮,在出血第5天再开始服下一个周期的避孕药。

2.4 如果连续2个周期发生异常出血,而且出血时间较固定,可于每次出血前2日开始,每天加服炔雌醇1片(0.005mg),直到该服药周期结束,预防出血。如果出血时间不固定,可以从服药开始,每天加服炔雌醇1片(0.005mg)连服22日。一般连续加服3个周期后停药,如恢复正常剂量又有出血者,则以后均需每天加服炔雌醇1片,或改用复方左炔诺孕酮三相片,它是模拟月经周期中雌孕激素不同比例制成的避孕药,可以减少不规则出血。

3. 月经量减少或停经 一般停服避孕药后能自行恢复正常。月经过少或闭经,系因子宫内膜受抑制所致。处理如下:

3.1 月经量减少,一般不处理。如月经量过少,可每日加服炔雌醇1片(0.005mg),连续22日,与避孕药同时服到该药周期结束。

3.2 停药后7日内月经未来潮为停经,应先排除早孕,然后在次日晚开始服下1周期避孕药。

3.3 如果连续2个周期发生停经,应排除妊娠,停药观察,通常由于雌激素不足,内膜萎缩所致。大多数停药后内膜可以自然恢复,而且月经复潮。

3.4 闭经3个月以上,应停药,排除妊娠,等月经恢复;如在停药后1个月仍未行经,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肌内注射黄体酮20mg,每天一次,连续3天;或肌内注射复方黄体酮1支(内含黄体酮20mg,苯甲酸雌二醇2mg),每天1次,连续3天;或每日口服甲羟孕酮10mg,连续7天。一般停止治疗后1周内月经来潮。亦可采用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疗23个月;或于出血第5日口服氯米芬50mg,每日1次,共5日,连用3个周期,如不计划生育者,停服避孕药期间,需采取其他屏障避孕法。经上述方法治疗,月经还未复潮者,应进一步检查闭经原因。

4. 皮肤褐斑 5%~8%妇女服用避孕药后,面颊部出现蝶形斑或雀斑,与雌激素引起的色素沉着有关。停药后色斑多能自行减弱,不影响健康。

5. 体重增加 少数妇女在长时间服用短小避孕药后,体重会增加,不影响健康。若体重增加明显可以停药观察。

6. 乳房胀痛 一般不需处理,随服药时间延长,症状可以自行消失。

7. 其他 极少数妇女服药后发生精神抑郁、头晕、乏力、性欲减退、皮疹、皮肤瘙痒等。可停药观察,酌情对症处理。

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研究

1.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无心血管危险因子的服用避孕药妇女,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增高2倍。<35岁妇女服用低剂量雌激素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35岁的高2倍。第2代和第3代避孕药静脉血栓栓塞分别增高3倍和5倍。第2代(左炔诺孕酮),第3代(地索高诺酮、孕二烯酮)。服用复方避孕药的妇女可引起血压升高。对吸烟者建议不采用口服避孕药。

2. 乳腺疾病 避孕药能显著降低乳腺良性疾病的发病率,包括纤维腺瘤、慢性囊性乳腺病。使用避孕药的妇女乳腺癌的危险有轻微增加,服药5年以上增加20%,并在停药后10年内危险性逐渐降低。停药10年后,乳腺癌的危险与未服药的妇女相同。服药妇女比从未服药妇女患乳腺癌时更易被早期诊断,临床期别更早,较少扩散,预后更好。

3. 宫颈癌 避孕药可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随着时间的延长,危险增加。

4.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服药妇女可减少约50%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机率。即口服复方避孕药对子宫内膜有保护作用。停药后仍有保护作用。 子宫肌瘤:避孕药不会使肌瘤增长。

5. 卵巢肿瘤 良性卵巢肿瘤:避孕药可降低功能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卵巢癌:避孕药可降低卵巢癌的发生,尤其是上皮性卵巢癌的主要4中组织亚型(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癌及透明细胞癌)均可降低危险,随用时间延长而降低,使用5年约降低50%。

6. 肝脏肿瘤 肝癌:口服避孕药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有争议。对于肝炎活动期有肝功能损害者为禁忌。乙肝患者及时肝功能正常,最好不用口服复方避孕药。良性肝肿瘤:有报道避孕药增加肝腺瘤的发生,随服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潜在有发生破裂而大出血的危险。停服避孕药后,能自行恢复。局灶性结节型增生不发生肝破裂。

7. 代谢方面:糖代谢:复方口服避孕药对糖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对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倾向的妇女,应慎用复方避孕药,特别是含左炔诺孕酮(LNG)的配方。脂代谢: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复方口服避孕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雌激素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升高,孕激素可使其降低。

8. 血凝及纤溶系统 血小板的变化:血小板聚集增高。凝血因子的变化:血浆凝血酶原、血凝因子VIIIXX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抗凝系统的变化:服药妇女抗凝血酶IIIAT-III)浓度与活性明显降低。雌激素主要是通过降低AT-III活性,使凝血酶消耗减少,而导致“血栓前状态”。雌激素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服药妇女纤溶酶原活性增强,而纤溶抑制剂浓度降低,这样以抗衡促凝因子的增加。由此可见,雌、孕激素在增加凝血因子的同时,也可能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对止血系统有平衡作用。

9. 眼睛 避孕药有可能增加视网膜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或体液潴留,引起视神经水肿,从而影响视力,可致单眼或双眼失明、复视、眼肿或眼痛。

10. 对子代的影响 认为临床应用剂量的口服避孕药无明显的致畸作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使用与出生缺陷之间没有联系。停药后生育力多立即恢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停药后妊娠对胎儿无影响,出生婴儿畸形发生率并不增加。现用的短效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停药后即可妊娠,不用停药半年。从优生角度而言,最好采用屏障避孕法3个月后再怀孕为好,一旦妊娠不必要人工流产。

注意事项

1. 服药前应进行常规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口服避孕药的禁用及慎用情况,进行必需的知情选择。

2. 服药妇女应每年定期随访体检、妇科检查、宫颈涂片,如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3. 服药期间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头痛等情况,应警惕血栓栓塞性疾病或其他血管疾病。对于择期大手术的妇女,手术前至少停药4周。

4. 若有视力障碍、复视、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血管病变等情况,应立即停药作进一步检查。

5. 服药期间避孕失败妊娠,建议终止妊娠。

6. 避孕药片受潮、磨损、过期,均不宜服用。

7. 避孕药的警告信号(ACHES症状第一个英文字母)abdominal pain 腹痛:严重腹痛;chest pain 胸痛:严重胸痛、咳嗽、气短或吸气时剧痛;headache 头痛:严重头痛、头晕、乏力、麻木特别是单侧;eye problem 眼睛问题:失明、视力模糊、语言问题;severe leg pain 严重腿痛:小腿或大腿。

本文是李立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