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店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前须知

什么是小儿过敏性鼻炎?

发表者:王店云 人已读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过敏性鼻炎是鼻炎的一种,由于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的鼻炎称做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并可以引起一系列过敏性症状出现。

【病因】

遗传因素(10%):

过敏性体质是可以遗传的,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是天生的过敏体质。譬如,父母是过敏体质,那么下一代患上过敏性鼻炎的可能性就比一般的孩子要大。当然过敏性体质的人,也需要在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诱发过敏性鼻炎,因此不能说有过敏性的体质,及一定会感染过敏性鼻炎。

饮食因素(20%):

含过敏性的食物可以导致过敏性鼻炎的病发。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即使都是过敏性体质的人,每一个人的过敏原也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对海鲜过敏,有的人却只对蛋类过敏,所以拥有过敏体质的人,需要做过敏性的检测,这样才能够确定那些食物是禁忌。

宠物(15%):

对于容易犯过敏性鼻炎的人而言,养宠物也是一大忌讳。猫、狗的毛发,身上带的尘螨都是过敏性鼻炎的潜在致病因素。

生活环境(20%):

预防过敏性鼻炎对环境的清洁度有着较严苛的要求,床上用品一定要保持洁净,窗帘、沙发垫等等也需要及时清洁,不让尘螨滋生,螨虫也是过敏性鼻炎的一大祸首。此外,角落里的蟑螂,及其尸体、粪便也可以成为过敏性鼻炎的诱发因素,因此屋内地面也需要定时打扫。

疾病感染(20%):

鼻部疾病,尤其是鼻腔的炎症,大多时候都不是单独发生的。诸如,鼻窦炎、肥厚性鼻炎,很多时候都与过敏性鼻炎互为因果,交叉感染。

发病机制

现已知变应性鼻炎是由于特应性患儿吸入了变应原(如尘螨,真菌,花粉等)后,诱发了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所致,最后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鼻充血,组织水肿,堵塞和分泌增加。

【症状】

典型症状: 变应性鼻炎(80%) 鼻痒(74%) 鼻塞(73%) 继发感染(70%) 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65%) 流清涕(63%)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幼婴,大多数患者症状于20岁前出现,约75%的哮喘儿童也有本病,主要症状如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等,前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若因持久性水肿可发生鼻息肉或息肉样变性,由于鼻塞患者不得不用口呼吸,因此从口腔直接吸入的变应原较多,从而使哮喘加重,特应性儿童暴露于特殊的变应原愈多,对它发生过敏的机会愈大。

喷嚏,鼻痒,流清涕和鼻塞是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症状,喷嚏多于刚睡醒时发作,鼻塞常随体位变动而改变,鼻痒是过敏的特征性表现,使小儿不断用手指或手掌上下揉擦鼻前部,不少儿童因鼻痒常作歪口,耸鼻等奇异动作,较大儿童自诉嗅觉也丧失,鼻涕为清水样,亦可因鼻塞或继发感染而变稠,儿童还可见眼眶下有灰蓝色环形暗影和皱褶称变态反应性着色(allergic shiners),这是由于鼻甲肿大压迫蝶腭静脉丛,引起眼部睑静脉和眼角静脉淤血所致,也是特应性儿童眼鼻过敏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本病婴儿表现多不典型,常以鼻塞为主,此外,患儿常存在鼻道高反应性,因而对各种非特异刺激易发生反应,患儿常有变态反应家族史,鼻腔内部的检查典型显示鼻甲水肿,常呈苍白或紫色,上盖有一薄层水样黏液。

【预防】

找出病因,避免过敏原,控制症状,这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的总原则。

避免过敏原

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上看,避免过敏原是防止变态反应性疾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治疗的性质,有学者提出四字疗法,即“避,忌,替,移”,以避免接触特异性过敏原。

“避”:就是避开过敏环境。对什么过敏,就尽量对它避而不见;

“忌”:在本质,现代西医的“忌”与中国人传统的“忌口”没有不同,但讲究个性化和证据;

“替”:对牛奶过敏,可以喝羊奶、马奶替代;

“移”:主动创造条件,移开过敏物质。比如,城市改良法国梧桐,减少过敏刺激。

【并发症】

常见合并症:

1.结膜炎

主要在球和睑结膜,有眼痒,流泪,或伴有结膜充血,水肿,偶尔波及角膜,合并眼症状包括眼痒,多见于动物和季节性花粉所致者。

2.鼻窦炎

以前认为鼻窦发育较晚,故婴幼儿合并鼻窦炎者较少,根据当前的资料认为,1岁以上就可能患鼻窦炎了,近来的研究证实儿童的鼻窦炎常伴发于变应性鼻炎,因而在治疗上还要针对基本的变态反应性方面。

3.鼻息肉 10岁前合并者罕见。

4.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

气道的功能障碍常常并存,二者常具有同样的病因,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因而变应性鼻炎的及时诊断,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哮喘的预防或防止哮喘变严重。

【饮食】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