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尖上的舞蹈——上海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微创心脏手术纪略
在浩如烟海的现代医学殿堂中,心脏外科学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极度复杂的生理特征和在人体生命维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脏曾一度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就在100多年前,现代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Theodor Billroth还曾断言:“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在心脏上做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曾经的禁区一再被突破。在体外循环技术被发明并广泛应用后,心脏外科终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心脏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心脏外科对外科医生手术技术、围术期重症监护、多脏器功能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尤其严格,其发展也离不开麻醉学、重症医学、超声诊断学、影像医学、甚至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脏外科被公认为代表了现代外科技术发展的巅峰,其发展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医院和地区综合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技术让数以百万计的病患重获“心”生。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心脏外科的缺点也逐步显现。在传统心脏手术中,常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口从胸骨上窝直达剑突以下,切口长达20~30cm,破坏了胸骨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时间长,而且严重影响美观。很多患者由于惧怕手术风险甚至单纯出于美观考虑而放弃手术治疗,最终延误了病情。因此,微创心脏外科应运而生。
20世纪末,微创心脏外科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熟的微创心脏外科技术主要指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以及本世纪初出现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介入下瓣膜植入手术(TAVI)等。由于应用了外周闭式负压体外循环技术,将常规插在心脏主动脉和腔静脉上的插管转移到了股动静脉,因此大大缩小了手术切口,同时通过特制的手术器械,心脏外科医师可以在5~8cm左右的切口下完成绝大部分的心脏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使心脏外科手术不再让人望而生畏。2010年前后,北京阜外、安贞、上海中山等国内的大型心脏中心也先后开始开展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并迅速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在王志农主任的带领下,积极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于2011年开始开展微创心脏手术。截至目前,已全面开展了微创小切口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微创小切口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尖瓣成形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术等。2014年,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微创手术占全部心脏手术的比例接近30%,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此外,科室还积极与兄弟单位(长海医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应用Sapian瓣膜开展了经股动脉主动脉瓣植入手术(TAVI),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志农主任介绍说: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最精密的脏器之一,对缝合等外科基本技术要求极高,在心脏上任何一针一线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一个心脏外科医师应具有最扎实的外科基本功,每一台心脏手术都仿佛拿着最精细的针在刺绣一幅绝世名作;而微创心脏手术则在原有基础上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在针尖上跳一曲优雅的舞蹈。但是,只要是患者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紧跟国际前沿,力争用最精湛的技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图为微创心脏手术最常用的切口之一——右胸小切口示意图
图为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微创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切口照片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长征医院胸心外科,转载请注明。
了解更多上海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信息,请点击标题下方“王志农心胸外科团队”或访问 www.chestsky.com 进行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
本文是王志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