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维化
王维化 副主任医师
临沭县中医院 神经内科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1621人已读

是耳石颗粒脱落在半规管内随头位运动而转动,因其比重大于淋巴液,故而在淋巴液停止运动后还会因惯性而运动,因此在转头停止后数秒出现新的前庭刺激导致运动感和眼震,但耳石不大,故持续不到30秒后就会停止运动,不再刺激前庭,所以症状仅持续数秒。当回复头位后,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当多次反复位置改变时,由于耳石的活塞效应消失,故而症状越来越轻,是为疲劳效应。当然,还有少见的是耳石粘附在壶腹棘膜上,受惯性影响,壶腹棘膜停止运动后它还有运动一会儿,产生数秒症状。
在未治疗前,由于反复刺激,可能产生中枢敏化(类似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一侧前庭对运动刺激敏感,也可能有紧张的反应,患者对头位变化特别敏感。故大多数患者在没有眩晕发作时,也会有对运动的敏感,出现行走时、运动时的头晕或不稳感。这在临床不少见。进行epley复位后,耳石被固定不再刺激神经,但患者的敏化和紧张不会短时间消失,故还会有头晕感。
我们还发现不少患者,因为没有被及时诊断,长时间按照VBI治疗无效,最后是自行好转(一般需要2-4周),不仅遗留的症状重(更容易敏化或紧张),还可能诱发焦虑障碍。患者主诉体位变化有关的头晕眩晕,然后1月后眩晕没有,但始终不敢正常速度的坐起或躺下,每天头晕或昏沉,还会有短暂瞬间的不稳或欲跌倒感,患者不敢独立户外行走,达到焦虑障碍的程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维化
王维化 副主任医师
临沭县中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