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心情差,易消化不良!----关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保健)孩子心情差,易消化不良!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沈振宇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李绍斌
孩子食欲不佳、日渐消瘦,或者时不时说肚子痛。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都找不到原因,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沈振宇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孩子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医生发现,当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家庭关系不和睦,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孩子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案例一]学习压大,儿子瘦成豆芽菜
12岁的小默(化名)是六年级学生,去年5月起他就后就开始食欲不振,人明显消瘦下来。母亲林女士使出浑身解数,变着花样做饭,小默的情况丝毫不见好转。于是林女士带着小默开始就医,从头到脚做了几千元的检查,也没有查出任何问题,最后医生诊断小默是功能性胃肠病。在医生的询问下,小默说,他是担心初中不能读到一个好学校,会让父母失望。现在妈妈对他照顾得越好,他感觉压力越大、越内疚。在心理医生的干预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药物辅助治疗,小默的胃口逐渐好起来了。
[案例二]父母打冷战,女儿频繁肚子痛
张先生的女儿童童今年7岁,读一年级。一天老师打来电话,说童童肚子痛。张先生和妻子赶到学校,看女儿痛得直流冷汗,蜷缩成一团。于是急忙把女儿去医院,过了一会童童就说肚子不痛了,医生随后开具了不少检查,都没有查出有什么问题。
可谁想,两个星期后,童童再次肚子痛,被送到医院,但过了一会儿又自行好了。如此这般,张先生夫妻一个月被折腾了三次。他们嘀咕,童童会不会是装病,但看她痛苦的样子,又绝对不是装出来的。医生询问童童的家庭情况。张先生说,这半年来他们夫妻的确是在冷战,在孩子面前他们尽量掩饰,但孩子还是有所察觉。医生分析说,童童的腹痛应该是 “功能性胃肠病”引起的,与其家庭关系不和睦应该有一定关系。
[学龄儿童最易中招]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学龄儿童(6~13岁)中非常常见,我国儿科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其特征是,长期或反复食欲不振、烧心、呕吐、上腹部饱满不适、疼痛、嗳气,吃饭少,早饱等症状,久而久之,人变得面黄肌瘦,贫血、全身无力,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沈振宇副主任医师提醒说,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比较常见,但做出这个诊断一定要非常慎重,一定要先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确定有无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存在,可通过做钡餐、纤维胃镜、腹部肝脏B超、血生化检查等除外胃炎、溃疡病、息肉及肝胆胰等器质性疾病,才能确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道是“第二大脑”易闹情绪]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沈振宇副主任医师介绍说,目前的研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排空时间延长,胃肠动力障碍,以及内脏高敏感性、刺激引起的酸分泌增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甚至心理因素有关。其中心理因素最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常见的病因。
有些读者会难以理解:小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怎么会影响胃肠功能?沈振宇解释,儿童和成人一样也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集体生活不愉快、莫名奇妙的枯燥作业和强加的特长学习,以及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都可能引起孩子紧张、焦虑、抑郁。这些心理问题和胃肠道功能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医学上把这称作“脑-肠轴”,可见两者关系之密切。胃肠道可谓是人的“第二大脑”,无论是紧张、焦虑、抑郁还是过度兴奋,肠胃都会敏感地接收到这些情绪的信号,并因此而受到影响。
[心理调试别忽视]
当孩子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吃什么药好”。沈振宇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临床上的确有些药物能够帮助改善不适,比如说,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动力;消化酶相对不足,导致消化不良、易饱,可给予消化酶治疗;反复腹泻,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使用益生菌可帮助恢复正常状态等等。但更重要的是饮食习惯的干预和心理的调试。饮食上要注意少给患儿吃冷饮、冷食,进食无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荷。心理上可以多和孩子沟通,找寻带给他们心理困扰的原因,必要时可以求助心理医生。
在临床上,甚至有些孩子不用借助药物,随着他们的“心结”的解开或“心病”的去除,消化不良的症状就随之消失了。父母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别以工作忙做借口。从临床观察看,父母亲手带大的孩子要比祖辈带大的孩子身、心都更健康。
{小贴士}保护孩子胃肠道,这些细节别忽视!
1、 避免熬夜,无论时做作业还是看电视、上网都不要太晚。过度疲劳,会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吸收。
2、 减少在外就餐,不要吃未热透的剩饭剩菜,都会大大增加胃肠道感染的机会。
3、 饭前不要喝喝大量的水和饮料会冲淡胃酸,使胃肠道杀菌和消化能力减弱。
4、 不要贪吃冷饮、冷食,会进一步影响肠胃功能,降低抵抗力。
5、 如果家人有胃炎、胃溃疡病史,最好不要与孩子共用餐具、口杯、毛巾等,以免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
本文是沈振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