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降糖系上安全带
从‘床上死’看低血糖之害
胰岛素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使得成千上万的一型糖尿病人不仅能活着,而且其中许多人能和非糖尿病人一样长寿。但是在高兴之余,医生们遭遇到一些怪事----有的病人用了胰岛素,血糖正常了,但在某天早上被发现已经莫名其妙地去世了。经过仔细调查才知道这些人是死于低血糖症。我见过一位用胰岛素已经多年的患者,在注射胰岛素赴宴,‘醉酒’后,未想到是低血糖,一夜后再送医院而致‘植物人’者!常有喝得酩酊大醉者,致命的低血糖在当晚偷袭!
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
大约50%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发现有大血管病变。也就是说,高血糖即使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就能已经大大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国外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
低血糖面面观
不同的人,低血糖表现可能不完全一样。饥饿、心慌、出汗确实多见于初发低血糖。但是饥饿感并不等于低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有饥饿感时测血糖并不低,而且还可能很高。所以出现饥饿感时,及时监测血糖是必要的,但是所测出的血糖不低也不能否定已经发生过低血糖。因为你测定血糖时低血糖可能已经反跳成高血糖。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患者也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但这时他们的血糖也不低。
同是低血糖,症状可以不一样。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可表现为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
有些低血糖“凶相毕露”容易辨认,但是有许多低血糖却是“深藏不露”的。有些低血糖没有明显症状。它被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存在这一问题的患者,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要特别注意低血糖奇奇怪怪的表现。因为低血糖实际上是脑功能失常。这仅靠测定血糖是不能发现的!我们也发现某些病人低血糖发作时说头痛,发冷。有的人只是说话不清。他能听见人说话,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不能回答,想回答但是嘴不听使唤。家属可见病人烦躁不安、走来走去不理人,意识处于模糊状态。更为奇特的是还有的病人在低血糖发作时或者和人打架、或者发生阵发房颤、或者仅仅感到舌根发麻......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低血糖重在预防
对于低血糖,防重于治,最好还是不要出现。为此,要做到:按时吃饭、适量活动、合理使用降糖药、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定期看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
欧洲糖尿病研究会的意见特别值得我们注意:(1)在早期糖尿病人,发生心血管的风险较小,所以在这些病例血糖控制的目标是接近正常范围。为此要采取一个强化的治疗原则,治疗要兼顾治疗所有的心血管风险因素;(2)在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病人还要考虑用抗高血糖药物还是用降血糖药物以尽量减少低血糖,特别是严重的低血糖,因为这些人的心脑血管状态已经受不起低血糖的‘考验’。要特别注意降低心血管风险。
用磺脲类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老是饿,尤其是开始用药后七到十天的时候。血糖下降明显甚至低于正常,饥饿越来越明显。叫做‘药物性低血糖’。发生这种低血糖时可以少量加餐,一般三分之一两馒头或三、四饼干就够了。应该学会病人找到血糖“高峰”和“低谷”,并每周调整胰岛素用量一到二次。注射胰岛素的人还要记住准备好饭然后再用药,以避免低血糖发生。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后,咨询内分泌科医生,寻找低血糖的原因。重要的是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可能要停这类药,而改成不诱发低血糖的药。所以老是饿时,应该想到是药吃得太多了! 出现这种情况时,都应按低血糖处理,赶快吃些糖果。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者要进行急救,甚至住院抢救才能脱险。
本文是李光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