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胃食管反流病不是“冠心病”
个例报道
一般资料:石X X,男,53岁,某旅游巴士有限公司 员工。因“胸背痛、胸闷、憋气8年,加重7个月”于2008-01-09入我院。患者在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发作时胸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明显,为闷痛。向后背部放散,伴有胸闷、出汗、休息及活动后均可以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理想。无反酸、无反胃,无明显烧心症状。因胸背痛发作多次就诊于北大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无明显动态改变,心肌酶谱及胸片均无异常,服用异舒吉症状可以稍缓解,但是仍旧反复发作。于2007年5月因再次发作就诊于解放军第305医院,诊断“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30-40%狭窄,回旋支30-40%狭窄,右冠95%狭窄。遂行右冠脉植入支架1枚。术后坚持服用阿斯匹林、波立维、消心痛。但是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仍反复发作胸痛、胸憋。患者平素有腹胀、偶有嗳气、咽部不适感。为进一步诊治。遂在305医院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LESP正常,食管体部静息压正常,LES功能完整。食管24小时测酸结果为轻度酸反流,DeMeester评分40.35。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心脏超声显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动态心电图显示1.窦性心率,2.偶发房早。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给予雷贝拉唑、硫糖铝、加斯清等药后胸骨后疼痛、胸憋症状有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以“胃食管反流病”收入我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达180/110mmHg,近年规律服用“比索洛尔、洛活喜”。发现空腹血糖异常8个月,最高达8.2mmol/L,未明确诊断糖尿病。入院后按胃食管反流病给予药物诊断性试验治疗一周(埃索美拉唑20mg 2/日 口服、铝碳酸镁片1g 3/日,多潘立酮片 10mg 3/日 口服)。胸背痛有明显缓解,原来一直存在的咽部不适症状改善最明显。自觉胸骨后感觉特别通畅感。并于2008-01-22行食管微量射频治疗术。术后:咽异物感和胸背痛、憋气症状明显好转。术后坚持服用抑酸药一个月,于术后6个月随访:症状恢复满意。
讨论:患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背痛,误诊为冠心病引起心绞痛症状。虽然冠脉造影显示存在狭窄的情况,给予冠脉支架治疗。但是效果不佳。由于非心脏因素所引起的胸骨后疼痛称作非心源性胸痛(NCCP)。NCCP的病因复杂、多样:食管性性胸痛、消化性溃疡、精神障碍、胸部肌肉骨骼的疼痛可以解释多数NCCP患者的胸痛。此外微血管性心绞痛(X综合征)也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不明的NCCP的胸痛。然而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疾病所致,约占50-60%,称为食管源性胸痛,其中又以胃食管反流病为主占60%。目前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是因为食管和心脏均由自主神经支配,但二者在T4-5脊神经处有交叉,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低下,食管蠕动减弱及胃内压增高,使酸性食糜经常激惹食管壁,加上食管对酸和机械性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使食管黏膜内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入T4-5,产生类似心绞痛的胸痛。同时40-60岁为胃食管反流病高发年龄,常并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而易造成误诊。且此病疼痛部位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与心绞痛好发部位相似,部分患者不伴有烧心、反酸的典型症状。另外迷走神经张力改变,可使冠脉痉挛,导致心血流量下降,引起心电图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故更易误诊为心绞痛。
所以因为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常需仔细询问病史,发作时间较长且患者卧位后疼痛加重,并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心电图又没有动态演变,当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反应慢,症状改善不如心绞痛明显。需及时作胃镜等检查,即使胃镜检查结果为阴性,也应该通过诊断性药物治疗得到证实。不可盲目做冠状动脉造影,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及经济损失。
本文是申海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