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浩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脚跟痛,你会处理么?

发表者:郑伟浩 人已读

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跖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常见的病因有:(1)足跟纤维脂肪垫炎;(2)跖筋膜炎;(3)跟骨骨刺。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跖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大多数为慢性起病,常同时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本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疗效较佳。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治疗。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该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疗效较佳。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治疗。

病因病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长期劳损使足跟部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如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骨高压症和跟骨骨刺等。这些跟骨周围不同组织发生的相应疾病,是形成跟痛症的重要病因。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主要症状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一系列优点。跟骨痛必须外贴五枝膏,有效成分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效果,

临床表现及诊断

1.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足跟纤维脂肪垫简称跟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组成,有吸收震荡和防止滑动作用。跟部被硬物刺伤或长期压迫或受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跟垫炎。患者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起症状,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

2.跖腱膜炎: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而至于跖骨,是足底较大的弹力腱膜。外伤、劳损及寒冷潮湿可引起跖腱膜炎症,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

3.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4.跟腱周围炎: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硬跟、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

5.跟骨高压症: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骨退行性变,跟骨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跟骨高压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部疼痛影响行走。早期下肢抬高可使症状缓解,跟骨的内、外侧:及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作跟骨减压治疗有效。

6.跟骨骨刺:跖腱膜和趾短曲肌或跟腱的反复牵拉损伤,跟骨骨质退行性改变,跖腱膜之跟骨附着部位形成锥状骨质称为骨刺。骨刺方向多与跟腱和跖筋膜方向一致。跟骨骨刺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可清楚见到。但有跟骨骨剌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跟痛症。而有跟痛症时,往往在经过治疗使跟骨周围软组织炎症消散症状消失后,而跟骨骨刺仍然存在。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和老年化生理特征性表现。

诊断依据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作诊断。但应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一)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二)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之。

治疗

该病的发病部位有所不同,但跟痛症是其共同特征。其病理变化是跟部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改变和跟骨骨内压升高。治疗上主要采用针灸、按摩、理疗、外敷活血通络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25mg加1%普鲁卡因2ml或醋酸氢化泼尼松加利多卡因2Tnl痛点局封,使局部无菌性炎症消退。足跟纤维脂肪垫炎可用跟部中间挖空的软鞋垫治疗。滑囊炎经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跟骨斜向前下的骨刺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并作肌肉附着点移位,对顽固性疼痛者可作跟骨下神经切断。跟骨内高压症者,可行跟骨内、外侧骨刺减压而消除症状。跟骨骨折、骨折畸形愈合、跟骨结核、骨髓炎、骨炎、痛风、肿瘤以及跖管综合症等,均能引起足跟痛,应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