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杜诚勇 人已读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
今年ASCO会议上有关ER阳性乳腺癌的议题中发表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是NSABP B-35。该研究入组了2003-2006年间因DCIS成功进行保乳手术(包括放疗)的绝经后患者3104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5年阿那曲唑及5年他莫昔芬预防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
经过9年中位随访,阿那曲唑组发生了39例浸润性乳腺癌,他莫昔芬组发生了63例浸润性乳腺癌(HR=0.61,P=0.02)。阿那曲唑组在预估的10年BCFI(主要终点)上优于他莫昔芬组(分别为93.5%,89.2%,P=0.03);该优势在<60岁人群中更为明显(分别为88.8%,81.5%,p=0.003)。两组在次要终点dfs方面虽然没有差异,但在<60岁人群中仍然可看到获益(阿那曲唑组88.8%,他莫昔芬组81.5%,p=0.02)。在对侧乳腺癌的发生方面,阿那曲唑组低于他莫昔芬组(1.3%,2.3%,p=0.03)。
安全性方面,阿那曲唑组主要表现为增加骨折风险,而他莫昔芬组则和子宫内膜癌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相关,但两组间这些不良事件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点 评
既往大型的乳腺癌预防性治疗研究主要包括IBIS-1、IBIS-2和MAP3。目前我们已经知晓他莫昔芬、阿那曲唑、依西美坦在该领域的应用。但可惜的是,在IBIS-2和MAP3这两项针对绝经后高危人群的研究中,只入组了较少部分的DCIS行乳腺全切的患者,而对保乳患者没有加以关注。因此,NSABP B-35的研究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研究设计严谨,针对性强,试验结果证实阿那曲唑在降低BCFI方面优于他莫昔芬组,并明确减少了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且安全性可靠,在他莫昔芬最令人担忧的子宫内膜癌和深静脉血栓方面均有减少趋势。该项研究的发布,使阿那曲唑在乳腺癌预防性治疗方面的应用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当然,我们在研究中也看到: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在7年后才逐渐开始表现,因为DCIS患者的复发事件较少,出现复发的时间也比较漫长。因此提示乳腺癌预防性治疗是一个很长期的受惠过程,接受预防性治疗需要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十足的信心。从亚组分析可见,提高BCFI主要表现在<60岁的人群中,提示我们应把握好受益人群的范围,尽量争取最大的获益而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和并发症。从入组人群看,该研究大部分为白种人,亚洲人群是否同样受益没有明确的评估,因此在这方面亟需相应的研究。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