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
【摘要】目的 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方法 63例肠套叠患儿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应用37℃~40℃生理盐水灌肠,灌肠压力控制在10KPa~14KPa。结果 B超诊断准确率100%,63例患儿61例复位成功(96.8%),2例复位未成功(3.2%),予开腹手术松懈。结论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操作简便、安全、复位成功率高,方便基层医院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肠套叠 B超 监视 水压灌肠 儿童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期的特有疾病,以往大多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或直接钡剂灌肠复位,但x线对医师及患儿均有一定的危害。我们总结了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科接受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63例小儿肠套叠病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10-14月。男46例,女17例。就诊时间3 h~2 d,平均19 h。患儿表现为:1.阵发性哭闹47例。2. 呕吐16例。3. 低热8例。4. 腹部包块45例。5. 果酱样便15例,其中2例为血水样便。体检发现:患儿一般情况尚可,伴有面色苍白,精神欠佳,其中28例腹稍胀,无腹肌紧张,35例哭闹间歇期可触及包块。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B超诊断。B超下套叠部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纵面呈“套筒”影。选择镇静解痉后(阿托品 0.01-0.02mg/Kg;水合氯醛3-5ml/Kg),用18-20#尿管置入肛门内125px,水囊注水25~30 ml,膨胀后塞紧肛门防止脱落及漏水,另一端接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整复仪瓶内装37℃~40℃生理盐水,最大量为100 ml/kg,根据年龄设定压力后,(参考压力:<1岁 压力10KPa,<<2< span="">岁 压力 12KPa, >2岁 14KPa)。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将生理盐水注入肠管,B超下液体易显影、清晰,套叠部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 状,纵面呈“套筒”影。B超影像回盲部“半岛块”影通过回盲瓣突然消失,结肠内液体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瓜样”摆动,表示复位成功,时间约需3~5 min,个别时间较长,或需要二次灌肠。
2 结果
B超诊断准确率100%,超声扫描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套筒”及“半岛块”征,诊断为肠套叠。63例患儿复位成功61例,复位成功率96.8%,2例因发病时间大于48小时且解血便,复位未成功,予开腹手术松懈。
3 讨论
肠套叠系一部分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相邻的肠腔之中,发病率高,中国是肠套叠发病率最多的国家(5000例/年)[1]。临床上分为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型及结肠型,分别占85%、10%~15%、6%~10%及2%~5%。病理变化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套入部分随着肠蠕动进入鞘部后不断深入,所属肠系膜亦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缩使之不能自动退出,不仅发生肠梗阻,而且肠系膜血管受压,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淤血水肿,静脉扩张破裂出血,与肠粘液及粪质混合为果酱样胶冻状排出。随时间推移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动脉受压,供血不足,发生肠壁坏死。
肠套叠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吵、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小儿肠套叠血便少,肠梗阻明显。患儿早期营养状况良好,多无发热,但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至晚期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脱水、嗜睡、发热、反应迟钝。大多患儿腹痛哭吵,间歇期可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肿块,多位于右上腹肝下或脐上,肠梗阻发生较晚,若不及时早期诊断治疗,会导致肠坏死,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以往非手术治疗大多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或直接钡剂灌肠复位,患儿要受到X线伤害,且X线难以追踪监护复位全程,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超声通过腹部包块检测,具有如“同心圆征”、“套筒征”2个腹部包块横纵断面等特异性成像表现,疾病变早期即可确诊,并可快速与阑尾炎、肠重复畸形,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疾病鉴别,使超声对肠套叠诊断准确率100%[2]。符合适应证者同时复位,复位标准更明确,操作均可在直视下进行,肠套叠时B超显示肠管横断面为“同心圆”影像,纵断面为“套筒”影像,复位时随着注水量增加和水压增高,高密度圆形套入部向回盲部方向移动,套入部致密影逐渐变淡,最后消失,小肠进水,出现类似葡萄串或蜂窝状影像,称为“类葡萄”征,是复位成功的明确影像,同时操作者注水阻力感消失。
B超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的优点:①对患儿无创伤,使患儿避免了X线的损害:避免了X线对患儿的损害,使家属放心,易为接受;且同时保护医务人员。②复位有更高的准确性,B超监视下可以进行动态观察套叠包块的横纵断面,影像清晰,本文复位准确率为96.8% ,使更多患儿避免了手术。③复位全程在B超监视下进行,操作者可掌握患者的情况变化,影像清晰,复位成功明确,使复位更安全可靠。④温生理盐水灌肠即便出现肠穿孔,救治率也比钡剂和或空气灌肠高。因0.9%NaC1溶液对人体无刺激,而空气可产生高腹压症,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3],并且钡剂有化学性刺激,死亡率高。⑤此项技术操作简便,器材简单,方便基层医院开展,门诊亦可实施。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操作简便,避免X线对医师及患儿的伤害及不必要的手术,避免了麻醉、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因此,这种非手术治疗肠套叠的新项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晔明.小儿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342—1343.
[2] 周晓纯,陈延华,顾均.超声诊断和超声监视下对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12):931—933.
[3] 雷文亭,郭乃亮,尹君.小儿肠套叠的诊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5—66.
本文是陈朝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