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完全闭塞的颈内动脉还能安全开通吗?

发表者:赵林波 人已读

高老先生今年68岁,三年前发作一次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小便失禁,症状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未予重视。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近一月来数次发作且症状加重。遂在当地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右侧顶枕叶急性梗塞灶,右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高老先生在当地医院接受内科治疗,上述症状并未得到改善,据高先生的女儿说,老先生近几日反应变得迟钝,舌头也变大了。家人对此比较着急,听别人介绍说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治疗颈动脉狭窄经验丰富,遂挂了介入科刘圣主任的专家号。

刘圣主任了解高老先生的病情与就诊经历后,将高老先生收治入院,拟行进一步检查。入院后刘圣主任为老先生安排了全脑血管造影,以对颅内外血管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再顶下一步治疗方案。经过造影发现,老先生的右侧颈内动脉已经完全闭塞,远端颈内动脉通过颈外动脉的侧支显影,右侧颅内血管通过左侧颈内动脉来帮忙供血。但左侧颈内动脉也有狭窄,而且局部伴有溃疡形成。根据现在老先生病情推测,左侧来帮忙的血供显然不够病变一侧脑组织的需要。是否要开通闭塞的颈内动脉?能否安全的开通?因为病情比较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刘圣主任遂将情况汇报给科主任施海彬主任。

施海彬主任随即召开全科进行讨论,商讨治疗方案。施海彬主任分析认为,患者右侧颈内动脉在严重狭窄基础上完全闭塞,虽然有左侧颈内动脉及后循环代偿供血,但根据患者现在临床症状,这些代偿是不够的。而且左侧颈内动脉也有狭窄,如果不开通右侧的颈内动脉,以后左侧颈内动脉狭窄也加重的话,患者缺血症状会更加严重。患者在当地的核磁共振提示当时右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还没有完全闭塞,说明闭塞是最近发生的,这增加了开通治疗成功几率,但也增大了手术风险。施海彬主任认为,血管在严重狭窄基础上新近发生闭塞,很有可能是狭窄段形成新鲜的血栓阻塞了血管。新鲜的血栓很不稳定,容易脱落,血管一旦开通,血流恢复,这些血栓很容易随血流进入颅内,引起颅内脑血管栓塞。

那现在高老先生病情需要开通闭塞的血管,但开通治疗风险又那么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安全的开通闭塞的颈内动脉呢?施海彬主任决定术中使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近端保护装置——MOMA脑保护装置,来防止血管开通时血栓脱落进入颅内。常规颈动脉支架置入时,都使用的是远端保护装置,即在颈内动脉狭窄段远端放一把保护伞,如果支架置入时有血栓或斑块脱落,保护伞就可以捕获到,防止其进入颅内血管。但对于高老先生这种情况,保护伞显然不合适。因为颈内动脉已经闭塞,保护伞无法经过血管闭塞段送至远端。而MOMA脑保护装置则是则无需通过闭塞段,其阻断同侧的颈总动脉、颈外动脉血流,这样闭塞血管开通后,没有顺向血流将血栓或斑块冲入颅内,术中可以通过抽吸将斑块、血栓抽出体外后,再打开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从而安全开通闭塞血管。据施海彬主任介绍,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科从去年开始率先在省内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已成功治疗一批颈动脉闭塞、严重狭窄的病例,以及颈内动脉严重迂曲,外院无法使用远端保护装置,从而转诊至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人,均达到较好的临床预后,并将积累的临床经验向省内及安徽、山东等周围省份的神经介入同行进行传播。

施海彬主任与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科神经组刘圣主任、赵林波博士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给高老先生安排了MOMA保护下的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治疗。术中开通颈内动脉后,抽出大量新鲜血栓及脂质斑块。施海彬主任认为,如果没有MOMA保护装置,这些血栓和斑块将被血流冲入颅内,后果不堪设想。术后高老先生症状明显改善,家人说老先生术后当天脑子就变清楚了,说话也利索了。刘圣主任介绍说,术后24小时仍然是危险期,因为闭塞一边的脑组织长期适应了低血流,血管一开通,大量血流涌入脑组织,可能会因高灌注导致脑出血。所以术后24小时应严格控制血压,防止脑出血。高老先生术后在心电监护下严格控制血压,安稳度过了危险期。由于是微创手术,老先生术后在医院观察三天后,已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施海彬主任也提醒道,脑梗塞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高老先生三年前即出现短暂性脑卒中发作,如果当时即时就诊,尽早的药物控制,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控制三高,也许不会颈动脉闭塞就不会出现,或在闭塞前行颈动脉支架成形,就会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有些患者在颈动脉狭窄基础上形成新鲜血栓,血栓脱落进入颅内血管,引进急性脑梗塞,这些患者如果脑梗急性期不能及时就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另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现在呈年轻化趋势,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平时都应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积极防治脑卒中。

本文是赵林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