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栋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Neuroform 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发表者:马玉栋 人已读

Neuroform支架属于自膨式支架,使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较少,相对以往使用的球扩式支架,其优点为柔软、纡曲血管通过性强,特别是对狭窄动脉直径<2mm的患者,Neuroform支架表现出特有的优越性。我科应用Neuroform支架置入治疗1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4月期间我科住院患者,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6-66(57.9±6.6)岁。前循环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症状9例(狭窄均位于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及基底动脉),病程20天~4个月。主要症状有发作性肢体麻木、失语、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发作性四肢无力及意识丧失等。11例患者中均有1个或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症异常、糖尿病、吸烟等。1例患者其父母兄长均有脑梗死病史。

1.2 方法:

入选患者应该术前一月内无脑梗死事件发生,均为症状性狭窄,狭窄成角>90度及狭窄率>80%,路径血管纡曲严重,靶病变血管形态学部位分型复杂,狭窄血管与狭窄两端血管走行纡曲, 狭窄远端血管直径<2mm,狭窄相应供血区域无明显代偿,在抗血小板聚集和(或)抗凝治疗后仍然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小卒中,除外活动性动脉炎、不可控制的糖尿病、冠心病、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脑卒中或痴呆所致的严重残疾、新鲜梗死灶。

1.2.2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都进行了CT、MRI、磁共振血管造影术、CT血管成像(CT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7例MRI检查结果见小脑或脑桥有不同程度的陈旧性脑梗死,2例MRI检查结果显示基底节区有腔隙性脑梗死;5例行CTA和(或)MRA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6例行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2例外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术前做ECG,排除心肌缺血,防止术中术后心肌低灌注梗死以及肝肾功能检查,术前7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150mg/d及氯吡格雷75mg/d;

本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在全麻后血压下降,术后血压控制在120/80mmHg(1 mmHg=0.133KPa)以下;全麻后经股动脉放置6F动脉鞘,用4F椎动脉造影导管或Simon导管进行选择性造影,在交换导丝下将6F、Envoy导引导管(Cordis Corporation,Miami,USA)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或椎动脉颈3椎体水平后,以影像中导引导管做参考选择支架的长度和直径,静脉给予肝素钠3000~5000U,术中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在140~200s之间,在路径图(Roadmap)指导下,在直径0.014″(0.36mm)、长175cm的软头ESSENCE导丝(Cordis Corporation,Miami,USA)导引下将Prower14微导管(Cordis,Miami,USA)至于狭窄远端,撤出微导丝,然后将直径0.014″(0.36mm)、 长度300mm交换导丝(MTI,X- celerator, USA )或者使用同样型号的TRANSEND导丝(Bostn Scientific Target,USA)通过微导管并将其置于大脑中动脉的M3或M4段或大脑后动脉(取决于靶病灶位置),交换导丝头端塑成J形,降低术中导丝移动刺破血管的风险,撤出微导管,根据狭窄长度直径选择扩张球囊,在路径图引导下,沿交换导丝将预扩张球囊缓慢送至狭窄处扩张。然后选择合适的支架,在路径图引导下,置入狭窄处释放。造影复查血管开通情况, 手术成功的标准是:造影显示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率<50%,同一时象血管充盈情况明显改善,达到以上标准后,撤出微导丝。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待ACT降至120 s或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50 s时拔除动脉鞘压迫止血15~20min,后加压包扎止血。术后持续静脉滴注肝素100 mg/d,维持ACT在120~130s(2~3天);一般推荐服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肠溶片至少6~8 个月,后改终身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

2结果

造影过程中进行靶病变的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详细分型见文献[1]部位分型:分叉处病变10例(90.9%),A、B、C、D、F和N型病变部位分别为1、1、5、2、1和1例。形态学分型:A、B、C型病变分别是2、4和5例。路径分型:Ⅰ、Ⅱ、Ⅲ型者分别是0、2和9例。后循环狭窄9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3例,狭窄位于椎基底动脉交界处6例。前循环2例(1例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狭窄程度的计算根据Samuels等[2]提出的方法,同时以导引导管作为参考校准。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程度为85.6±7.4%,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程度为35.7±12.1%,本组对其中13处狭窄行支架置入治疗。1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图1~4),1例患者狭窄处叠加放置两枚支架。

本组患者无血管撕裂、狭窄远端动脉破裂,高灌注出血等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部位分型是D型,跨分叉病变, 狭窄处发出双侧小脑前下动脉,且双侧小脑前下动脉有狭窄,长度>10mm, 路径为Ⅲ型,狭窄血管与两端血管走形纡曲)术前充分向家属交代手术风险及预后,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影像学上狭窄改善不显著。术后第15天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右侧面部感觉差,复查MRI显示右侧延髓背侧有梗死灶(Wallenberg综合征),造影显示支架通畅,给予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对11例患者进行了1~12个月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除上述患者外未发生卒中事件。11患者中术后9例在1个月后复查TCD显示支架通畅,支架处血流速度与出院前的结果比较未见明显增快。术后3个月复查TCD的8例,TCD显示支架通畅,支架处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增快。

3讨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以恶性脑缺血症状为特点,尽管在治疗下这些患者中大多数都经历过反复发作的脑卒中[3]。在最近的WASID研究组报道中:狭窄率在70%~99%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即使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治疗下的两年内仍然有20%患者有患侧血管导致的脑卒中发生[4].在支架成功运用于冠脉成形后,逐步应用到颅内血管的治疗,并且取得良好效果,降低了脑卒中率,但并非所有的支架都可以置入成功[5],在Mori等报道的10例支架中有2例因为支架受阻于颈内动脉虹吸段而失败[6]。所以支架是否能到达血管狭窄部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这与狭窄分型、血管路径及支架的选择有关。

球扩支架与Neuroform支架各有特点:(1)前者是球囊扩张支架,后者是自膨式支架[7-9];(2)前者较后者操作技术相对成熟;(3)前者径向支撑力较Neuroform支架大;(4)前者释放后效果不满意可以后扩张;(5)前者有肝素化支架、各种型号齐全.(6)前者支架是预装在扩张球囊上,最小直径为2 mm ,在通过狭窄血管内腔时容易损伤斑块,而后者由微导管输送,保护支架并避免损伤脑血管壁;(7)前者支架血管顺应性差,不适合治疗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以及靶病变血管纡曲的患者,后者不存在此类问题;(8)前者支架定位较自膨支架难,在后扩张时我们发现有支架移位现象,后者支架两端各有4个铂金标记,良好的透视,保证术中支架定位的准确性;(9)前者不属于颅内专用支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潜在的风险及较高的失败率。除此之外Neuroform支架属于镍钛合金支架,可安全地进行MRI检查,无金属伪影[10],支架网眼直径大约2F(0.66mm),降低侧支血管闭塞的风险。

本组患者在治疗中给我们的提示是,预扩张球囊直径应该为狭窄远端血管直径的80%,通常使用MAVERICK球囊(Ballybrit Business Park ,Ireland),感觉柔软,容易通过纡曲动脉及狭窄处。选择支架的直径大于扩张球囊直径2mm,保证支架在狭窄部位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这是因为Neuroform 支架径向支持力较弱,比如直径4.5mm支架在直径3mm血管内的径向支持力约为30mmHg,支架长度大于狭窄长度4~6mm。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术中交换导丝置于狭窄远端无明显穿支的血管内,头端塑成J形,防止刺破血管,因为在推送和回撤球囊、导管及支架释放时交换导丝会移位。通常狭窄远端血管在长期低灌注状态下,血管收缩扩张调节能力下降,血管壁变的薄弱,血管的平滑肌纤维减少,即“废用性萎缩”现象,所以要操作轻柔;(2)同样道理为防止高灌注综合征,术后降压和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是最主要的措施,如发现颅内出血应该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止血敏止血和对症处理;(3)术中缓慢扩张球囊,防止动脉撕裂,膨胀时间控制在6秒之内,降低球囊压力释放后狭窄动脉弹性回缩率及以避免加重脑缺血发作,缓慢释放压力,降低斑块破裂、碎屑脱落造成远端栓塞的风险;(4)支架释放后避免后扩张,因支架网眼较大,避免斑块和碎屑突入管腔内,防止侧支血管闭塞;(5)术前充分抗血小板凝聚治疗以及术中抗凝,防止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降低侧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术后抗凝治疗防止血管闭塞。

颅内动脉狭窄的风险在于:(1)狭窄表面容易有附壁血栓形成,脱落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2)狭窄严重时可直接导致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3)直接血栓形成发生闭塞,引发较大范围脑梗死。在本组病例中虽然术后狭窄率较用球扩式支架相关文献报道的要高8%~10%左右[1,11],但能有效防止血栓脱落、改善颅内供血,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比较确定。而且Alazzaz等[12]认为选择较小直径球囊行颅内血管成形术,虽然不能完全使狭窄病灶恢复正常管径,但明显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并且球囊扩张支架在狭窄长度越长,成角越大手术成功率越低,并发症和再狭窄率越高[5],2007年一种专为颅内动脉狭窄设计的支架系统(Gateway balloon–Wingspan stent system ,Bostn Scientific)投入临床使用,此支架也属于自膨式、预装支架,使用方法和Neuroform一样,但相同直径支架径向支撑力前者较后者大,相关文献报道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13],但其对狭窄血管直径<2mm的病变血管与其他球囊扩张支架相似,手术难以成功。所以在路径血管纡曲严重,靶病变血管形态学部位分型复杂,狭窄血管与狭窄两端血管走形纡曲以及细小动脉狭窄的患者中使用Neuroform支架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本文是马玉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