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与养生

发表者:苏木芳 人已读

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具有根本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同时在人类群体中也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研究完全支持了中医的体质学说。人们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在十七世纪以前,盖伦的气质学说一直被西方医学界奉为信条。近代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则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中的表现,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等四种类型,分别相当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在西方医学界颇有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实践,唯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康复是密切相合着的。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内经·灵枢》的《阴阳二十五人篇》和《通天篇》,就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前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后一篇则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内经》除上述两篇专门论述体质外,其他篇章散在论述也不少,如《灵枢·论勇篇》则对勇与怯两种体质类型的精神面貌,各部特征和内在脏腑功能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又如《灵枢·寿夭刚柔篇》里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从而指出人体的形气有阴阳刚柔的区别。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还指出东南西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如用毒药、贬石、导引、按(足乔)、灸焫、微针等也要随之而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脏腑属性为前提,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论治的理论,寓体质学说于辩证论治中。王叔和的脉学专著《脉经》也十分强调诊脉要注意体质特征,曰:“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著名药王唐代孙思邈还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这说明分析脉形要参考体质特征,不能惟以脉辨病,另一方面,脉诊也是辨别体质类型的重要方面。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非常注意患者的体质类型,并认为根据体质类型确立治疗大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从而强调了治法须顾及体质。不仅如此,人们的养生保健亦与体质有密切关系,如同样的致病条件,有的人感而生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而既病之后,病的症候又很不相同。这正像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的:“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从而说明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就为因人摄生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按现代生物学的解释,遗传是由染色体传给后代的,父母的强弱肥瘦以及性格的类型可以通过染色体而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可出现相应的强、弱、大、小、肥、瘦等不同的体型与性格。如小儿的五软、五迟、鸡胸等大多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发育,以致体质异于常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还发现人的各种体质如体型、眼型、发型、肤色、眉毛式样、血型、免疫性、对药物的反应、代谢类型乃至智力、寿命等都由遗传决定或与遗传有关。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3.性别因素

《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中医认为男予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

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灵枢·逆顺肥瘦篇》又具体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清代吴鞠通提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言“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这些都总的概括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筋骨未坚的生理特点,同时也说明了其发育阶段中的体质特点。而青壮年则不同,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年人又不一样,《灵枢·营卫生会篇》亦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病,这是由于体质因素决定的。

5.精神因素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说明强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损伤人的机体结构,使健康体质的基础发生动摇。《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由于长期处于悲悲戚戚的抑郁伤感情绪中,从而形成了“多愁多病的身”,国外精神病专家维兰特曾指出:“人精神遭受痛苦,就意味着身体健康遭到至少长达五年的损害”。这说明抑郁的精神状态不但对健康有害,还会促使某些疾病较早发生,衰老提前到来。此外,《淮南子·精神训》也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同样说明了精神创伤可引起机体阴阳气血失调,改变体质。现代医学证实了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自知患癌症后,其精神萎靡而加速了死亡。

6.饮食营养因素

《素间·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享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但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里就指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虽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们因为数量的积蓄,改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而激发反应力的时候,便可诱发疾病或改变机体生理效能,继之发生体质的变应,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体质的分类]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气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

1.阴阳五行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性格特征、对季节的适应能力等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每类型再比类于古代乐谱,分角、徽、宫、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本法强调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为体质分类的依据之一。这种分类揭示了人体的不同生理特征,从而可以提高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如原文曰:“火型之人……急心,不寿暴死”,说明体质对寿命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这对进一步探讨体质与寿命的关系,研究衰老的原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木形之人:

外形: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火形之人:

外形: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土形于之人:

外形: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

金形之人:

外形: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水形之人:

外形: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2.五色五脏分类:

《灵枢·本藏》篇运用中医藏象理论,通过对人体肌肤五色、腠理疏细等分析,判断五脏六腑的大小坚脆等,通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无(骨曷)(骨亏)者,心高;(骨曷)(骨亏)小、短、举者,心下。(骨曷)(骨亏)长者,心下坚;(骨曷)(骨亏)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骨亏)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骨曷)(骨亏)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麤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月少)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黄帝曰:善。

五色五脏分类,通过对人的外形等个人特征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对预测疾病和预防疾病、养生,都有指导意义。

3.阴阳太少分类

这种体质分类,是根据人体的阴阳多少,并结合体态、性格特征进行分类的。《灵枢·通天》认为,人体阴阳有盛阴、多阴少阳、多阳少阴、盛阳、阴阳和平之分,从而将人体分为太阴之人,为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类。这种分类与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类型的分类颇有相似之处。如太阳之人,相似巴氏的强而不均衡型;太阴之人,相似巴氏的弱型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相似巴氏的强而均衡型。本法分类较简,是其优点。

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4.体型肥瘦分类

这是以体型特征为主,结合气血状态进行体质分类的。《灵枢·逆顺肥瘦》,将人体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人三型。《灵枢·卫气失常》则将肥胖之人又分为膏型、脂型、肉型。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由于人到老年形肥体胖者较多,所以本法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老年人体质的分型方法。

5.形志苦乐分类

形,指形体;志,是指精神。如果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统一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若劳逸失调,喜乐失宜,形体和神志遭受苦乐等致病因素的损伤,破坏了二者的协调,就会产生疾病。据此,《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了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形志”问题。原文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灸;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这里清楚地论述了由于形志苦乐的不同,因此发病也不同,并且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治疗原则。

6.禀性勇怯分类

人体脏气有强弱之分,禀性有勇怯之异。《灵枢·论勇》根据人之不同禀性,再结合体态、生理特征,将人体分为二类:心胆肝功能旺盛,形体健壮者,多为勇敢之体;心肝胆功能衰减,体质孱弱者,多系怯弱之人。这样分类有利于分析病机,诊断疾病。

7.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近年来,不少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提出体质分型,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简单归纳如下:

1.阴虚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若患病则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2.阳虚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3.气虚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4.血虚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5.阳盛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6.血瘀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7.痰湿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8.气郁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面对这些体质分型,如何去运用取舍?

《内经》的阴阳五形人等体质分型倾向于是先天性的体质分型,现代的阴虚阳虚痰湿等分型,倾向于是后天体质分型,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感性和治疗预后。

现代医学的基因技术医学的发展也认为个人的遗传信息影响着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表现和治疗预后等。这是遗传学发展带来的一场“医学革命”。

基于基因医学的“个体化医疗”,使得医师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遗传背景,因人而异地开展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遗传信息影响疾病的各个方面
现代科学研究也已揭示,很多疾病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色盲和白化病这样的遗传疾病可能危害不大,但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常危及患者生命。
某些基因型可能并不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但却增加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指出,有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更易患乳腺癌,有基因突变的家族更易患结肠癌。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Birlea等报告,在罗马尼亚某村庄内白癜风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因为该人群的独特基因型,导致其对这些疾病易感(Arch Dermatol 2008,144:310)。美国学者Jayadev等研究发现,父母都患阿尔茨海默病(AD)的孩子,日后发生AD的危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Arch Neurol 2008,65:373)。
在研究者寻找出了某些疾病的“高危基因型”之后,就可以锁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例如患2型糖尿病危险较高的人应该加强饮食管理和坚持运动,患结肠癌危险较高的人在40岁后应常规接受镜检筛查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Feero等在评论中提到了个体化医学的一个生动案例。Amy在21岁时接受了全基因组测序,随后选择了解自己未来的疾病风险。根据遗传信息,Amy患心脏病、糖尿病、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风险更高。医师为她“度身定制”了适合她的生活方式,尤其针对她较高的2型糖尿病危险,提出了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方案。5年后,在Amy妊娠之前,通过对她和丈夫的遗传信息分析,她了解到未来孩子患儿童脊髓肌肉萎缩症的风险较高,及时寻求了进一步帮助。Amy在40岁时开始常规接受结肠镜检,因为她的结肠癌危险较高。在45岁时,医师发现了Amy结肠的癌前息肉并及时给予切除(JAMA 2008, 299: 1351)。
从上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个体化医疗使得医师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遗传背景,因人而异地开展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但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很多问题仍有待解答。
Feero等提出,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去年,研究者在基因组研究中发现了对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克罗恩病和常见癌症)有较强预测能力的遗传标志物。由此促进了针对这些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以及筛查、诊断和预后方面的进展。但是这些标志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同一种遗传标志物的应用在不同人群间是否有差异,多种遗传标志物对同一个体的共同预测效应如何尚不明确,环境因素与遗传危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等。
美国纽约纪念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Offit在评论中指出,个体化医学的普及依赖基因测序,然而现阶段基因测序技术仍然花费较高。此外,基因测序分析的质量良莠不齐,若无专业人士的“翻译”,个人很可能误读了基因所传递的信息(JAMA 2008, 299: 1353)。

现代的基因医学仍在继续发展之中,祖国医学虽然没有基因的名名词概念,但认为不同的个体的不同的体质遗传特征,有着不同的疾病的易感性,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这古老朴素辨证的观点,无疑是古老中医闪烁的亮点之一。

养生总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很早就重视未病先防,《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谆谆教导“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但“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对我们现在也有警示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因素所占的比重如下:遗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象条件占7%;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占60%。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对预防疾病和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注重养生、治未病的意义所在。中医养生概括起来为:四时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法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串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又如何保养阳气呢?《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还有,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湿度极大地减少,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少,容易出现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流行。这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连。

尽管风邪能使人产生不少病理变化,甚至是疾病,但毕竟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正如俗话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又应如何养生,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精神调养

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发、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真可谓“天地俱生”,具体到人,亦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在精神调养方面,着眼于一个“生”字。怎样“生”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具体他说,在思想上要开朗、豁达,使情志生发出来,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保持精神愉快,除遇事戒怒外,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国外有人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但开朗性格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科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比处在从播种到出秧的一段时期,这个阶段的性格培养对一生有重要影响。

春天,在饮食方面,首先要遵守《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风土记》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现己较少食用外,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第二,春季饮食调养宜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夏季养生法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

本文是苏木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