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骨质疏松症

发表者:郭刚 人已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 患者多位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 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④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⑥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和鉴别诊断

(1)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微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异感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影像学检查

普通X线检查:① 摄片应包括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③椎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查:① 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查: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 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号呈高信号。

骨扫描(SPECT/ECT):适于不能行MRI检查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3)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条件允可时可行骨密度检查,也可在术后进行。

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T值≧-1.0 SD属正常;-2.5 SD<T值<-1.0为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T值≦-2.5 SD为骨质疏松症;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4)实验室检查

常规术前检查,必要时检查血钙磷、24小时尿钙、25(OH)ViD、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根据病情需要,有条件者可监测骨转化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①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C端肽(PICP)和N端肽(P1NP)。②骨吸收指标包括晨空腹2小时尿钙/肌酐比值、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和N端肽、血清抗酒石酸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CTX),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等。③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首选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这两项指标。④低骨密度并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增加。 ⑤骨转换指标可作为敏感的疗效观察指标,一般治疗后3个月即可见明显变化。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骨密度检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需注意与转移性骨肿瘤、胸腰椎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矿物质骨病等多种疾病鉴别。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