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SPAC协作组发表有关胰腺癌LN16清扫的专家共识
CSPAC 简介
由中国抗癌协会的挂靠/理事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全国50家知名医疗机构参与的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学科临床研究协作学组(Chinese Study Group For Pancreatic Cancer,CSPAC)于2015年1月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建立在开放、平等基础上的全国性胰腺癌学术合作平台,旨在开启基于开放平台的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新模式,推动中国胰腺癌诊疗研究水平。
近年来,中国肿瘤学界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的研究与论文逐渐与世界水平接轨,国际主流学界的权威文献中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但是在胰腺癌领域势头甚微,NCCN英文版400多篇参考文献中无一篇来自2000年后中国作者的原创研究。我们拥有宝贵的患者群资源,以及日益开阔、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和视野,理应能够发出更大的声音,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CSPAC成立的宗旨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研究协作模式,整合国内资源,各成员单位均可自由提出讨论主题和研究构想,通过同行评议获得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热点共识和研究提案。CSPAC学组的原则:平等、自主、合作!
关于16组淋巴结
如何充分地认识和定义胰头癌根治术中处理腹主动脉旁(第16组)淋巴结的恰当策略一直以来倍受争议。为此,在回顾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学科临床研究协作学组(CSPAC)来自全国多家大型临床中心的专家教授成员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展开了充分讨论,最终就16组淋巴结的问题达成了一致观点。
胰头癌极易发生16组淋巴结转移,常规的淋巴结分站方法将16组淋巴结归于第3站,有学者认为胰头癌患者发生16组淋巴结转移即发生了远处转移,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意义。即使1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术后整体预后较差,但其中确实有一部分特殊人群能从手术中获益,目前尚缺乏I级临床证据足以使外科医生放弃所有16组阳性但可行根治术的胰头癌患者。实际上,肿瘤位于胰头的位置可有背侧胰腺及腹侧胰腺之分,淋巴回流路径可能因肿瘤位置的不同而各异,将16组淋巴结笼统地划分为第3站淋巴结不一定恰当。
经讨论,16组淋巴结术中活检阳性并不具备以下标准的患者仍推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及16组淋巴结清扫:1,按NCCN指南考虑为交界可切除;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范围较大(包括16a1及16b2组淋巴结),手术清扫困难大;3,术前高血清肿瘤负荷(CEA+/CA125+/CA19‐9≥1,000 U/mL)以及因各种原因无法行系统辅助化疗。讨论结果由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刘辰教授执笔成文发表在最新的《国际肿瘤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IF=3.025)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