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霍云翔
霍云翔 主任医师
武汉市荣军优抚医院 精神心理科

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2770人已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的期望寿命不断延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生活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老年人更是这种潮流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由一些老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个案一:陈老,67岁,曾是一家国营企业的老总。退休数年的他,在家里越来越感到“气不顺”,常常为一点小事与家人发生极大的争执,去年老伴去世以后,他变得更加古怪、易怒。虽然儿女对他都比较迁就,但他还是极为不满,常常对着子女大发雷霆。子女们被“折磨”的受不了了,来到心理门诊求助。

分析:陈老,一位曾经“说话算数”,众星捧月的一把手。工作忙的时候基本上顾不到儿女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极不尊重”。但退休以后,他本身就觉得已经失去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地位。这种社会职能的改变会让他强烈而迅速的产生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周围邻居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子女的满意程度、对离退休本身的态度和生活、居住条件等也是影响他的“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他的社会地位及各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形成的工作定势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使得他一时难以适应。而不久前的丧偶更是雪上加霜的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对策:首先子女们应该明白,老陈们是极为渴望与人交流和交往的。子女与他们的积极沟通,本人与其他老年人的友好相处,适当的体育锻炼、社会交往活动,都是提高老陈们“生活满意度”的有利方式。心理学界认为,要想改变离退休人员的健康行为,不仅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生活是由自己的行动决定的,还必须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提高心身健康的知识与应对能力。与离退休人员密切相关的领域为身体健康、休闲活动、家庭生活与心理健康,尤其是身体健康对他们最为重要。老年人适度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找到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个案二:江老师,女性,62岁,七年前退休在家。近一年来,一向整整洁洁、条理清楚的她,开始变得邋遢不拘小节,忘性大,做事情丢三落四。常常一出门就忘记了自己要去干什么,家务活也慢慢的做不好,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忘了。脾气也越来越大,常常为一点小事冲家人大发雷霆。近一个月来,还有两次出门后忘记了回家的路,搞得家人非常担心。家人把江老师带到门诊来求治,在我们的建议下,家人为她做了一个脑部的MRI(核磁共振),显示“弥漫性脑萎缩”。

分析:江老师这种情况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病程为进行性发展,病因迄今未明。

对策: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轻症患者重点加强心理支持与行为指导,使病人尽可能长期保持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鼓励病人参加适当活动和锻炼,必要时辅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记忆和思维训练等。重症患者则要加强护理,注意营养的摄入,预防不慎引起的感染等。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抗焦虑抗抑郁及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记忆方面,可以选用一些促进脑代谢,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脑复康等。总之,“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应对策略目前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家属和老年人都要认识到,良好的社会接触,规律的生活节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适度的体力和劳力活动才是减轻“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发病率的最佳手段。

个案三:李师傅,68岁,某国企退休职工,总想退休后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但子女离他家较远,平时没时间来看望他。最小的孙子也于今年9月开始上小学了。习惯了热闹的他忍受不了这样的寂寞,老伴的唠叨也常常令他心情不好。最近还出现了失眠,咳嗽等身体不适,做家务也觉得有些累了。孩子们常常劝他不要老呆在家里,要多出门活动,多于其他老年人交往,但他就是不听。两个月来一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就打电话把儿子女儿叫过来看他,到医院检查身体也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为此,子女们不胜其扰,带他来门诊求治。

分析:老李的“不舒服”是典型的“疑病”,一是因为他对自己身体的过分关注,二是没有在生活中找到更有意义的精神寄托。子女不在家的“空巢”现象也是导致他觉得孤独寂寞不知所措的原因。

对策:老年大学的逐渐兴起应该可以很好的解决老李们及其家属的这种困境。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合理的生活目标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常常认为老年人就应该轻轻松松赋闲在家,逛公园买菜做饭带孩子,却忽视了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需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建老李们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找到能够展现自身价值的生活目标。

有研究指出,世界上各国长寿老人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百岁以上的老人都认为,个人利益取决于周围人群的整体利益,并在其一生的思想和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集体主义精神。

有一项关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决定因素的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对长寿的“贡献率”仅为25%,决定长寿的其他重要因素是:较轻的体重、较少吃药、适度活动、每天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无污染的环境、良好的卫生条件,而饮食结构基本与长寿无关。

总之,健康的老年生活一定要放弃那些不合理的观念如:老了就不中用了;退休了人生就结束了;感情婚姻失败就勉强维持算了;过一天算两个半天,得过且过算了;儿女远离是要不管自己了等等。我们可以选择乐观的、开朗的、豁达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丧气的、闭塞的、狭隘的生活。有人说,人生从70岁才开始,老年朋友们,用你们乐观开朗的笑容去拥抱明天吧!

老年人心理健康事件关键词:

空巢现象:子女长大成人,各自出外独自组建家庭,父母一时难以适应子女离家后的一种“空落感”。

角色转变:退休后的老人其社会角色常常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转换的落差会导致角色转变困难甚至失败。一旦角色转换失败,生活就会走向反面。

婚姻裂痕:有些老人多年来婚姻生活不和谐,但忙于工作及照料孩子无暇顾及。一旦空闲下来,夫妻相处的时间变长,矛盾激化更加容易,往往产生子女难以接受的激烈争吵甚至闹离婚。

躯体变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年轻的时候有所改变,有时候会有某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这时老人会产生悲观、难过情绪甚至有消极念头。

疾病缠身:一些慢性病在老年人身上发病率较高,一旦未能积极有效医治,迁延不愈,会使老人产生消极想法。情绪低落会导致躯体免疫力降低已经被充分证实。这种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的交互影响会极大的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霍云翔
霍云翔 主任医师
武汉市荣军优抚医院 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