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任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需要怎么护理,如何才能避免截肢?

发表者:黄任平 人已读

糖尿病足是最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因为,它可以导致下肢截肢。它的危险性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高。但是,只要患者能够积极处理的话,大多数的截肢也是可以被避免的。糖尿病足部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自主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

“当初要多注意,就不会这样了!”张大妈看着自己还在渗脓的左脚,后悔地摇着头。张大妈是一位有六年病龄的糖尿病患者,她万万没有想到,只因在街边小摊上挑鸡眼,竟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足部并发症。到哈医大四院血管外科时,整个左脚红肿,脚背外侧有一个如杏般大小的溃疡,溃疡面上有脓性分泌物。经过血管外科的积极治疗,一个月后张大妈脱离了截肢的危险,溃疡面愈合,血糖也控制平稳,张大妈可以行走、外出散步了。近一个月的住院时间,不仅家人要腾出时间进行护理,还要付高额的医药费。

黄医生通过创面再生技术给患者进行创面治疗

微信图片_20210418070550.jpg

经过血管外科精心治疗,张大妈的糖尿病足创面彻底治愈

血管外科黄任平教授说:“像张大妈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平时坚持做好足部护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糖尿病足部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自主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足部问题是导致糖尿病人入院治疗的最常见原因。每六个糖尿病人中就有一人要忍受一生足部溃疡所带来的痛苦。绝大部分的截足病因是由足部溃疡开始的,全世界每30秒钟就有一条腿因糖尿病而被截去。而绝大多数的足部溃疡及截足手术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中有近85%的截足手术是可以避免的。
为了减少糖尿病的足部病变,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足部护理?
通过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学习相关的糖尿病知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是预防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先决条件。
每天要做的事
1.每晚可用温水洗脚一次,每次3-5分钟,洗脚时先用手或手肘部试水温,以免患者因感觉障碍发生烫伤,洗脚后要特别将趾间缝隙处轻揉擦干,
糖尿病足患者不建议泡脚!
2.每日查看足部和趾间有无水泡、抓伤或皮损,必要时可用镜子查看足底。
3.每天要对自己所穿的鞋进行检查,包括异物、趾甲屑、鞋的里衬的平整情况。
不能做的事
1.不要用化学药物消除鸡眼,应找有经验的足医或皮肤科医师诊治,并说明自己患有糖尿病
2.如有视力障碍,应在亲友的协助下检查足部和修剪指甲,不要亲自操作。
3.不要穿趾间夹带的拖鞋。
4.不要长时间双腿交叉,以免压迫血管和神经。如果足部起水泡和疼痛,必须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
要注意的事项
1.皮肤过于干燥时可涂油性较大的护肤膏,每周2-3次。
2.冬季注意保暖,提倡穿棉或羊毛袜,既保暖,透气性又好,为缓解夜间足凉,可穿袜套,但不宜用热水袋或小水炉暖脚。
3.糖尿病患者所穿的鞋号要适合,最好穿平底鞋。

专家简介:

黄任平教授,哈医大四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七年制。师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国际血管外科专家Thaveau教授,国际血管病专家瑞士伯尔尼大学Willenberg教授,国内普外科大家孙备教授。2008年9月至2021年4月就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血管外科、糖尿病足处理中心、创面外科。2021年5月至今就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血管外科。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主编外科学专著一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两部,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获得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应用一等奖。已从事微创血管病治疗与创面治疗10余年。治愈各种静脉曲张,婴幼儿血管瘤,下肢静脉血栓,血管畸形,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胸、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血栓,肺栓塞,各种疑难创面等20000余例。

学术地位: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管畸形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血管通路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慢病管理学会血管与腔内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

黄任平博士专家门诊地址:

哈医大四院 南岗院区 门诊部三楼3诊室 血管外科诊室

出诊时间:

每周一、周二上午。

(具体以当日门诊发布信息为准)

疫情期间挂号模式:微信关注“”哈医大四院”微信公众号,进去网络挂号,选择南岗院区 外科门诊-血管外科 周一或周二 黄任平医生 挂号缴费



本文是黄任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