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汤合杰 三甲
汤合杰 主治医师
南医三院 康复医学科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5782人已读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本病临床并非罕见,约占全部骨新生物的25%,占全部良性骨肿瘤的7%,单骨型约占7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约占30%,多骨型伴内分泌素乱者约占3%。

本病约60%发生于20岁以前,偶见于婴儿和7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发病为1∶2;80%以上表现为病骨区畸形肿胀。

由于原发部位和累及的范围不同,可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发生于面部者表现两侧不对称,眼球移位,突出,鼻腔狭窄,牙齿松动,齿槽嵴畸形,流泪,腭部隆起,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头痛和偶尔发生鼻衄。

如发生于颞骨,常表现颞骨体积膨大变形,外耳道狭窄,传导性耳聋。有外耳道狭窄者,约16%并发胆脂瘤,有胆脂瘤者,常导致颞颌关节炎,面瘫,迷路炎或颅内并发症,病变累及耳蜗及内听道可产生感音性耳聋,岩骨受侵,易出现颅中窝或颅后窝受累症状。

此病可广泛侵入鼻窦,眼眶及颅前窝底,临床呈恶性生长倾向,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面部不对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障碍和张口困难等,蝶骨和蝶窦区骨纤维异常增殖,多有较严重的额顶或枕区疼痛,由于蝶窦壁菲薄,病损易向周围结构扩展,累及Ⅱ,Ⅲ,Ⅳ,Ⅴ,Ⅵ等颅神而产生颅神经受损症状与体征,病变较大者可致脑萎缩或产生高颅压症。 诊断:

本病除单骨型早期不易发现外,一般结合病史,部位,体征及影象学检查,多勿须组织学证据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骨化纤维瘤:近年已明确该病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临床呈缓慢生长,为孤立的损害,侵犯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偶见于额骨和筛骨,女多于男,好发于15~26岁,X线呈轮廓清晰而膨大透明的外观,其中心部呈斑点状或不透明,镜下,以纤维骨的纤维成分为主,不规则的骨小梁杂乱地分布于纤维基质中,并构成网状骨的中心,但在板状骨的外围与咬合缘有成骨细胞。

2.嗜酸性肉芽肿:为一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损害,起源于网状内皮系统,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多发于30岁以前,男性居多,在组织学上,由浓密的泡沫组织细胞组成,伴有不同数量的嗜伊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核含有小囊,嗜伊红细胞含有细小的空泡,巨细胞为郎罕型和异物型,这些细胞呈灶性集聚。

3.Gardner综合征:此综合征为侵犯上下颌骨,颅骨和偶见于长骨的多发性骨瘤,伴有肠息肉,皮样囊肿,纤维瘤和长骨局灶性波纹状骨皮质增厚。

4.巨型牙骨质瘤:通常累及下颌骨全部,可致骨皮质膨大,X线检查表现为浓密的块状堆积体,常起于遗传,在组织学上未发现感染源。

5.外生性骨瘤:副鼻窦恶性肿瘤及囊肿等,均应注意鉴别,以防误诊。

6.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还应与甲状腺功能亢进,paget病,神经纤维瘤病及颌骨肥大症等相鉴别。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本病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鉴于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发展较快者,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

根治性切除虽为最佳治疗方法,但有导致功能障碍与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于复发,其中单骨型为21%,多骨型可高达36%。手术方法和进路选择,应根据原发部位、侵犯范围和功能损害程度灵活掌握,原则上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手术中,对儿童及病变广泛者,宜采用经口插管全麻。病变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手术切口有多种,可以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应用。

①Caldwell-Luc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累及上颌骨、鼻腔、眶下壁、筛窦和蝶窦者。

②Weber-Fergusson法:适用于上颌骨、眶下壁、颧骨、硬腭及蝶筛窦广泛受侵的病人。

③颅―面联合进路:包括双额瓣或单额瓣+Weber―Fergusson切口,适用于原发于颅前窝底或鼻窦、眶壁并互为侵犯的广泛病变。

④Fish法:适用于病变原发于颞骨,外耳道、中耳、内耳、岩骨及颅中窝底受累者。

手术以平凿、圆凿或大刮匙分次切除为好。创面渗血较多,术中宜使用骨蜡止血和给予必要的输血,尤其是儿童更应注意。本病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故术中对邻接颅底及颅内的重要神经、血管部位病变,不要过份切除,以免发生意外。


汤合杰
汤合杰 主治医师
南医三院 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