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小儿疝气

发表者:何天衢 人已读

小儿疝气,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发生疝气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发育缺陷,一种是后天性原因所引起。婴幼儿期发生了疝气,通常是由先天性发育缺陷所造成。先天性发育缺陷指的是腹股沟部结构发育缺陷而言,因为构成疝气通道的腹股沟管是由内口、外口和通道三个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直接与腹腔相通的腹股沟管内口,在婴儿出生时就应该闭锁了,但有部分婴儿,在出生时,原来包裹着睾丸下降的残余腹膜(称为鞘状突)在内口处关闭延迟或不关闭,使这一通道呈开放状态。当婴儿呱呱堕地,伴随着第一阵哭声和以后的哭闹或者引起腹压增高的一切活动,都可以使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结肠和阑尾等,从内口经腹股沟管的外口病出,坠入阴囊内,于是,就形成了人们所称的疝气了。一般来说疝气男孩比女孩多。

小儿疝气最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哭闹时腹压增高,腹中的脏器主要是肠管(女孩可能是子宫或卵巢),从没有愈合的地方凸出,若不能收回,极易引起肠梗阻,出现肠子胀气、不排气、不排便、呕吐等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疝气一旦形成,它就不会或很少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它可能会发生以下的几种可能。(1)发生疝内容物嵌顿称为嵌顿疝。它是令患儿最痛苦和危害较大的一种并发症。当然,不是每一个疝气的病儿都要发生嵌顿疝,发生嵌顿痛通常由两个因素引起。第一个是疝的内口小,疝出的肠管不能自行还纳;第二是疝出的内容物多,在病囊内停留过久,相互挤压后,组织发生水肿,肠管就不能还纳腹腔,或者疝出的肠管内的粪便有异常改变,就会造成嵌顿。女性疝气,常为卵巢附件病出,卵巢疝出后,最容易发生嵌顿。疝入的组织一旦发生嵌顿,就有发生肠管坏死和穿孔的可能,随之而来,病孩就会产生腹痛、呕吐和发热等一系列肠梗阻的病变。(2)“小疝”变“大疝”:初期,固然因为疝口小,疝出的内容物少,疝也小,但是,随时间的推移,部分病孩的疝口会逐渐变大,病出的组织逐渐增多,“小痛”就会变成了“大疝”。疝气,它虽然是属于局部性疾病,但是,它的转归,却与全身健康状况有着很大关系。比如,一个营养不良和缺钙的患儿,由于全身肌肉“单薄”,腹股沟部的肌肉和韧带松弛无力,疝出的内容物经过内口遇到的阻力小,内口也不断扩大,疝袋也随着在扩大,即形成所谓“大疝气”了。因此,平时应注意饮食营养的补充,注意预防和治疗各种引起咳嗽等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也是治疗汕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平时,疝出机会少的那些小儿,由于疝内口比较小,疝内容物一旦出来,极易于被嵌顿。对于这类小疝的呵护,应注意及时将小儿疝气内容物挤压还纳,不让疝气突出时间过久为宜。挤压时,应令患儿平卧,减少腹压,在比较安静的情况下,家长采用右手五指同时对疝囊(阴囊内)作持续性向上挤压,约3~5min,疝内容物多半被挤入腹腔中。当家长反复挤压,痛囊不缩小,患儿因疝痛躁动不宁,应及时到医院,让医生处理,以免嵌顿疝发生。对那些已经自由出入的疝气,就没有必要急于挤压还纳了。很多家长认为疝气是小事,总想等孩子大了后再说,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手术全身麻醉会使孩子变傻,所以不愿让孩子做手术。一些广告正好迎合了家长这一心理,说戴疝气带、注射疗法可免去手术之苦,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根治疝气,戴疝气带,太松起不到作用,过紧会压迫输精管,影响睾丸发育;而注射疗法,注射的大多是硬化剂,会促使局部发炎,注射剂一旦流到肠子里,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可能使肠子粘连。根治疝气,杜绝嵌顿疝发生,唯一出路是用手术方法治疗。

那么,小儿疝气应于何时手术为好?

(1)择期手术:根据小儿腹股沟解剖特点,小儿的疝气以选择在1岁左右手术为宜,因为新生儿期的腹股沟很短(lcm左右),肌肉又薄且多半该处肌肉发育不完善,因此,过早地手术治疗,疝气易于复发;随着小儿年岁增长,至第8个月龄后,腹股沟部及下腹部的肌肉已有所增厚,腹股沟管也变长,因此,第8个月以后,小儿疝气即可作为选择性手术的起点,这是医生们常选择在1岁左右施行的手术的原因。况且在这年龄段内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快,疤痕小,加上在1岁左右的小儿行手术后容易护理,因此,有人称1岁左右为施行该手术的“黄金年龄”。

(2)急诊手术:当小儿疝气发生嵌顿,经挤压还纳失败者,急诊手术应视为正确的指征。不过,新近许多小儿外科专家都不太主张对小儿嵌顿疝采用急诊手术法。因为小儿疝气发生嵌顿时,组织水肿,手术时,即使缝合得很牢靠,待组织水肿消失后,病气却易复发,因此,除非反复还纳失败,或者嵌顿时间过久,才采用手术为宜。

(3)术前应无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并发症,接受手术前,忌发生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病。若发现孩子哭闹不止,应扒开孩子的裤子看看,发现有鼓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为避免疝气并发症,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


本文是何天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