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病患者常见的问题
慢性肾病患者常见的问题
天津市泰达医院肾内科??李青
这是某医学网站征集的部分肾病患者常见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所有的肾病患者有所帮助。
您好!我是膜性肾炎1期,这3.4天有腰酸背痛的现象,是否需要到医院去检查,谢谢!
答:需要检查,不一定是复发,但要时刻警惕。重点关注尿蛋白定量和血压。不用客气。
您好,我尿潜血和蛋白都三个+,有做肾穿的必要吗?做了肾穿刺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答:当然有必要了,不确定诊断难道你愿意医生对你摸索治疗吗?肾穿没有影响,如果有,早被卫计委“枪毙”了。
请问慢性肾炎如果感冒了,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吃药有什么禁忌?
答:注意复发。一些肾炎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诱发。普通感冒尽量不用药,多吃水果就可以了;没有细菌感染指征不用抗菌素;如果有细菌感染指征最好用头孢。退烧药损害肾脏,但要看烧多高,太高了该用还得用。
小便验出蛋白2+,隐血2+,如何治疗能降低指标?
答:先别说降低指标,先说是什么原因。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果≥1g/d(有说≥0.5g/d),需要做肾穿确诊。根据结果,该用激素用激素。无论该不该用激素,无论有没有高血压,大量的ARB(沙坦类药物)是必须的,可降低尿蛋白。
尿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超出正常范围值很多,代表什么?
答:代表血尿。做尿相差镜检,区别红细胞来自于肾脏还是肾外,然后针对性处理。
肌酐300多的人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低盐(小于3g),低蛋白(小于40g),低脂(油脂少于25ml)的饮食,同时吃开同?这种情况下开同应该每天三顿和饭一起吃,每次3或4粒吗?吃开同会不会增加身体负担?如果某顿蛋白吃够了,是不是就不要吃开同了?谢谢!
答:你说的数值未必正确,但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的饮食原则是正确的,同时吃开同当然好了。按药物说明吃,不会增加身体负担,但会增加经济负担,不过能减轻肾脏负担。开同是必需氨基酸合剂,既能保证你的新陈代谢所需,又避免摄入食物蛋白加重肾脏负担,所以推荐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你把食物蛋白和开同的顺序搞反了,不是蛋白吃够了不再吃开同,而是开同用够了可以不吃蛋白。食物蛋白吃多了会增加肾脏负担的。
您好,41岁,女,慢性肾炎10年,蛋白3+,潜血3+,住院不加激素治疗十天蛋白无,24小时蛋白无,潜血3+,像我这总情况用到北京做穿刺吗?应该注意一些什么?今天才出院,上次住院是十月一,怎样保养才能把蛋白控制住?我想问问我现在是肾炎什么程度了?
答:可以不到北京做肾穿,来天津肾穿也可以,但必须肾穿。肾炎到什么程度,你不做肾穿,北京的专家也不好下结论。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和正规医院的肾内科医生配合。不光要控制蛋白,还要同时控制血压,大剂量ARB(沙坦类降压药)降压、降尿蛋白,一箭双雕。此外,低蛋白饮食同时使用开同,也是控制尿蛋白的有效措施。
你好,上次体检肌酐为168,尿蛋白2+,半月后检查肌酐为198尿蛋白1+请问我该注意什么,那些食物能吃?那些不能吃?肌酐升高原因是什么?
答:需要注意的事项多了,比如注意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注意控制血压;注意不要乱投医、乱用药(包括保健品、中药等)。符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原则的食物可以吃,不符合的不能吃。就蛋白质而言,牛奶、鸡蛋等是优质蛋白,可以吃;禽类、海鲜可以少吃;牛、羊、猪肉等尽量少吃;豆腐、豆浆等植物蛋白不能吃。严格控制食物中的蛋白,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由开同补充。肌酐升高的原因也多了,比如该用激素不用、血压控制不好、乱用药等。
主任,您好!我今年28岁,得肾病综合症4年了,每年到激素量1-3颗的时候容易复发,有没有什么办法控制?我现在准备加点中药,可以吗?
答:你这种情况叫激素依赖,最好的办法是小量激素(2-4片)长期维持。加点中药也不是不可以,但你真的要找对好中医。加ARB(沙坦类药物)更好。
我是做腹透液患者,这几天教放腹透液很少(1000)多点,有时觉得疼,能告诉我怎么办?
答:我没有完全看明白你的问题。腹透液颜色如何?导管是否有感染?最好的办法找医生化验腹透液。
我2012年发病时血肌酐300多,尿蛋白4克多,经过激素治疗,现在肌酐87,尿蛋白转阴,需要在饮食方面注意些什么?
答:低盐。
肾病综合征复发,是不是因为自身免疫力太高了?(以前得过,现在第二次复发了,之前身体很好,已经小半年没有感冒了)
答:你对你的免疫系统太自信了。肾病综合征不是免疫力太高,而是自己的免疫系统损害自己的器官。IS武装祸害自己的百姓,但他们的武力并不强。常见的复发原因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13.Iga肾病能治好吗?病情严重吗?尿蛋白一到三个+,吃药就变一个+,不吃药就3个+,潜血从三到四个加变成一个。
答:早期肿瘤都能治好,何况Ig?A肾病,关键是你是早期吗?一般来说,合并高血压、很早出现血肌酐升高者病情较重。另外,能告诉我你吃的什么药吗?
本文是李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