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荟丞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为酸碱体质学说正名

发表者:潘荟丞 人已读

近来网络上某些知名(致命)专家学者,对酸碱体质学说提出了质疑,言论如下:

称医学界尚无酸碱体质的说法。北京中关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苏明山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董行运介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含酸的代谢产物(碳酸、乳酸等)和碱性产物。但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可以进行酸碱平衡,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体液也会中和酸碱平衡,因此正常生物体的体液酸碱度(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体质不会是酸性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尹志超也表示,中医方面并无酸碱体质之说,只能说人体在摄入过多酸性物质之后,可能会出现阴虚症状,诸如虚热、盗汗、睡眠不沉等症状。不过,出现这些症状并非都是酸性在作祟。

由此一些貌似科班出身的理论家就出来辟谣,口口声声说:“酸碱体质”学说是伪科学,是科学概念的简单化,庸俗化。并提出“均衡饮食”的概念。并主导建议“适度”的“肉食”有益健康。

笔者就其观念修正如下。首先酸碱体质是一种势能理论,当然,人体的稳态是不容破坏的如果破坏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但是在稳态下是向酸性调整的势能(碱性体质),还是向碱性调整的势能(酸性体质)就尤为重要了。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液的pH值稳定维持在735—— 745之间,称酸碱平衡。这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三大调节系统: 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人体呼吸系统会快速排掉很多CO2 体液本身就是一个缓冲系统。稳态是一个调整后的结果,如同你有10万元钱,你是从白手起家开始赚来10万,还是从亿万富翁赔成10万,这两个势能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下面就让我们从严禁的科学态度去剖析这个状态。

首先我们来看看体内酸碱性物质的来源。体液中的酸碱性物质主要来自物质代谢过程,部分来自食物、饮料和药物等。一般膳食情况下,人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多于碱性物质。

人体酸性物质大多由代谢产生,少量来自食物、饮料等。根据酸性物质的性质可分为挥发酸和固定酸两类。糖、脂肪和氨基酸分解代谢最终产生CO2。成人在休息时每分钟产生CO2200mL(10mmo1),每日产生400—600L(1821mo1)CO2溶于水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由于H2CO3可以再被分解为CO2H20,而CO2能通过呼吸作用排出,所以称碳酸为挥发酸。

固定酸是指代谢产生的ß一羟丁酸、乙酰乙酸、乳酸、尿酸、磷酸和硫酸等不能挥发的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的总量相当于每日5090mmolH+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酸性物质能进一步代谢生成CO2,但长期饥饿、激素分泌失调等原因可能引起酸性物质在体内产生过多或在体内积累而引起中毒 固定酸的另一个来源是食物和某些药物。也就是酸性物质是代谢的必然,是一种能量补充的必然酬劳。是从良好状态向不良好状态的调整。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碱性物质的来源。体内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均与Na+ K+ 结合以盐的形式存在。当有机酸根被代谢氧化成CO2之后,剩下的Na+ K+ 生成具有碱性的碳酸氢盐。那么碱性物质是用来平衡酸性代谢废物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帮助我们从不良状态调整到良性状态的复原剂。那么酸碱平衡的调节是怎样进行的呢?

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血液的缓冲作用、肺对CO2的排出和保留以及肾脏对碳酸氢盐的分泌和重吸收作用。首先是血液缓冲系统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性、碱性物质不断进入血液,但正常情况下,血浆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并无明显的变化,原因是血液中存在很多能够缓冲这些酸碱物质的缓冲体系。

血液中的缓冲体系有碳酸氢盐缓冲体系、磷酸氢盐缓冲体系和蛋白质缓冲体系等。血浆中以碳酸氢盐缓冲体系最为重要,红细胞中以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最重要。

碳酸氢盐缓冲体系: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与NaHCO3作用生成H2CO3。因此强酸经缓冲后可被生成的弱酸代替,血浆中H+ 浓度不致过多增加,此时生成的H2CO3一部分可经一系列的作用变成HCO3-;另一部分H2CO3分解成CO2,由肺呼出。

血红蛋白缓冲体系:血红蛋白缓冲体系对挥发性酸的缓冲起着重要作用,体内产生的CO2约有10%在血浆中变成H2CO3,其余90%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5CO2维持不变,约20 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其余经碳酸酐酶作用很快转变成H2CO3,并解离为H+HCO3-。而HCO3-与红细胞内阳离子(B表示,主要是K+ )结合生成BHCO3 ,使红细胞内HCO3-浓度下降。一部分HCO3-弥散进入血浆,同时有等量的Cl-进入红细胞以维持电平衡。因此血浆获得一定量的HCO-。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氧合血红蛋白释放转变成脱氧血红蛋白时接受H+ ,增强了对来自组织细胞CO2的缓冲能力。在肺部以上的过程朝相反方向进行,血红蛋白又转化成氧合血红蛋白,酸性增强,从而抵消了释放CO2所造成的酸性减弱,CO2由肺呼出。

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缓冲系统中的酸性物质与其作用,反应式如下:

OH- + H2CO3→HCO3-+H20OH- +H2PO4-→HP042-+H20,生成的HCO3-HP042- 最后可由肾脏排出。

当然肺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肺脏通过增加或减少CO2的排出量,控制体内H2CO3的浓度,这种控制受延髓的呼吸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调节。血液中PO2(氧分压)PCO2(二氧化碳分压)pH值的变化都能引起化学感受器的兴奋或抑制。延髓的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接受PCO2pH值的刺激,而且对血液中的PCO2的变化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当血浆PCO2增加或pH值下降时,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将过多的CO2排出体外,使血浆HCO3-下降。当血浆PCO2下降或血浆pH值上升时,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运动变得浅而慢,使血浆保留较多HCO3-。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受血浆PO2变化的刺激,PO2越低,呼吸频率越快。

还有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肾脏主要通过排出和回收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调节血浆NaHCO3的含量。血浆NaHCO 浓度下降时,肾脏加强排出酸性物质以及重吸收NaHCO ;当血浆的NaHCO 含量过高时,则增加碱性物质的排出量。肾有相当大的排酸或排碱能力,调节速度虽比肺脏慢,但调节效果更彻底。肾脏通过Na+ H+ 交换,NH4+ Na+交换及K+ Na+ 交换作用,调节酸碱平衡。

微观的看是 H+ Na+ 交换和K+ Na+ 交换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有碳酸酐酶,催化CO2H20生成H2CO3H2CO3解离成H+HCO3-H+分泌至管腔的原尿中与NaHCO3Na+ 交换,结果生成H2CO3并有Na+ 的重吸收;进入管腔的H 若与Na2HPO4作用,

结果则生成NaH2PO4Na+ 。由管腔重吸收的Na+可通过Na+ 泵的作用转入血浆,细胞内产生的HCO-也随之进入血浆,这样就补充了血液在缓冲固定酸时所消耗的NaHCO3,从而有利于维持NaHCO3H2CO3缓冲对的正常比值,使血液pH值恒定。

保存血浆钠的另一重要方式为K+ Na+ 交换。在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主动分泌K+ ,分泌的K+可与管腔中的Na+交换,排出K+ 回收Na+ 。因K+H+都与Na+交换并均在远曲小管进行,相互形成竞争性作用。细胞外液K+升高可抑制肾小管细胞分泌H+,使K+ Na+交换增加,而H+ Na+交换减少,尿K+排出增加,H+保留在体内,产生酸中毒;细胞外液K+降低时,K+ Na+交换减少,H+ Na+交换加强,产生低钾性碱中毒。

还有泌NH3NH4+ Na+ 交换。肾远曲小管分泌的NH3主要来自血液中的谷氨酰胺,经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胺酶水解释放出NH3,这种方式产生的NH3约占远曲小管产生NH3总量的60 NH3能接受H+ 生成NH4+ ,使尿中H+浓度减少,有利于肾远曲小管分泌H+ ,换回更多的Na+ ,促进固定酸的排出,因此当pH值下降时氨的生成量增加。NH4+ Na+交换扩大了肾脏的排氢能力。

以上我们看到了身体是如何运作的。对那些似是而非的专家,我们用本科的生理学内容就能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

还有关于酸碱平衡重要性及酸性体质的国内权威论述: 1、早在2003年8月8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病防治专委会在京召开了“人体健康与体内酸碱平衡”专题研讨会。国内30多位知名营养学家、保健专家和医学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他们呼吁:“要预防疾病,首先要预防酸性体质;要治愈疾病,必须改善酸性体质”。
2、最新研究发现人的血液酸碱度在7.41之间不容易感染SARS病毒。全国健康教育巡讲首席专家、301医院营养室主任赵霖教授在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中呼吁观众,应该注意酸碱平衡。他说:“研究表明感染了SARS病毒的人,他血液酸碱度都在7.2以下。”(严重偏酸)
3、人体体液酸碱平衡理论的倡导者、中国首部酸碱平衡理论的专业书籍的作者,生物学家谢勤教授所著的《谁是健康的大敌》在该书的引用文献中有数十篇国外专业杂志关于酸性体质的论文,书中说:“人类健康的大敌就是酸性体质”、“当人的体质长期处于酸性状态下,不病才是不正常”。
4、专精于癌症临床研究的吕革令博士,在台湾马偕医院所做癌症方面的临床实验, 发现癌症病人血液检查的结果 , 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应。
5、事实上,早在2004年6月3日 中央电视台
二频道就有北京同仁医院李清朗教授(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谈酸性体质与心血管疾病的报道。
6、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在CCTV《健康之路》栏目中倡导的“弱碱最健康,酸性我不要”的保健理念家喻户晓。…………

现在我们请问,这么好的“酸碱体质”的理论,咋就成了伪科学了呢。对于某些外行的言论我们不予理睬的漠然,导致了某些“肉食蛋白论”者的公然叫嚣。

多如牛毛的证据已经证明,素食有益身心,有益调整体质,但势必会引发“肉类蛋白类”产品的积压和滞销,到底谁在利用科学理论,谁是伪科学,不言而喻了。


本文是潘荟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