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岑泽民 三甲
岑泽民 主治医师
李惠利医院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节选,一)

2018人已读

以下从“心内空间”转载并节选,原链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4NTQwMQ==&mid=401744591&idx=1&sn=efc9535b11ddabbf2f14b1d9548f1f52&scene=1&srcid=02024b9maQyqkchDZlSRhWxY#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4NTQwMQ==&mid=401744591&idx=2&sn=631e338fa39581a6f9f7b40bcaff28c8&scene=1&srcid=0202yqwfqw17gS2F3j6mZtSQ#rd


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43(07)




以上略。冠心病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病,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干预性研究表明,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治疗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


目前,运动不仅是健身手段,也是防病治病的措施,已获得医学界的肯定。通过有效强度的运动刺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EACPR)综合大量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结果,并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评价,推出了包含运动内容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指南[3,4,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也于2013年发布了冠心病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6]


运动强度大小对于心脏、血管功能、体能和预后的改善效果不同,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获益越大[3],以下略。


运动相关定义


1
身体活动与运动


身体活动和运动经常交换使用,但这两个术语并非同义词。身体活动是指在静息基础上身体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的任何活动,包括家务活动、职业活动、交通活动和休闲活动。运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可重复的多个大肌群参与的旨在促进或增加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平衡性和柔韧性的身体活动。


2
体适能

体适能指一系列与完成身体活动相关的要素或特征,包括心肺耐量、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组成成分、灵活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等。


3
运动耐量

运动耐量是指在不出现病态症状和(或)医学体征的前提下,能承受的最大有氧运动能力,代表机体从空气中摄取氧并转运到肌肉细胞用于线粒体供能(ATP酶)的能力。评价心肺耐量的金标准是最大摄氧量。


4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通常是大肌肉群参与、持续运动至少几分钟以上。有氧运动通过心肺和代谢系统改善氧的运输和摄入,为工作肌肉提供能量,如步行、游泳、骑车、舞蹈、某些球类等。有氧运动包括高强度(无氧阈)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等。高强度有氧运动供能以糖的有氧氧化为主,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为主,低强度有氧运动以脂肪的有氧氧化为主。


无氧运动不依靠氧给工作肌肉供能,因此持续运动时间很短,如冲刺和举重。无氧运动通常直接利用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和无氧糖酵解供能,运动强度很高,包括最大强度运动及次极量强度运动。大多数运动都包含有氧和无氧两种运动。


5
耐力运动和抗阻运动

耐力运动即有氧运动,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提高心肺功能,包括步行、慢跑、自行车、舞蹈、球类运动和游泳等。


抗阻运动即肌肉力量运动,对抗阻力的重复运动,改善骨骼肌的力量、爆发力、耐力和体积大小。对抗阻力时主要依赖无氧供能,间歇时含有氧供能成分。按肌肉收缩形式分为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如举哑铃和杠铃)、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如蹲马步)、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如下楼梯)和等动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关,如等动练习器)。通常抗阻运动主要以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为主。


6
柔韧性运动

柔韧性运动指通过躯体或四肢的伸展、屈曲和旋转活动,锻炼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此类活动循环、呼吸和肌肉的负荷小,能量消耗低,具有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预防运动损伤和跌倒的作用。


7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能耗水平或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绝对强度又称物理强度,指某种运动的绝对物理负荷量,而不考虑个人生理的承受能力。通常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表示,即相对于安静休息时身体活动的能量代谢水平。1 MET相当于每分钟每公斤体质量消耗3.5 ml氧,或相当于每小时每公斤体质量消耗4.4 kJ(1.05 kcal)能量。


相对强度又称生理强度,更多考虑个体生理条件对某种运动的反应和耐受能力。通常用最大摄氧量或最大心率百分比、自我感知劳累程度表示。


健康成人的运动强度分级定义见表1。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每周至少5 d,每天至少3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个体健康。





缺乏运动的危害


缺乏运动可造成多种不良后果。随着肌纤维萎缩、肌肉力量下降和肌肉体积减小,肌肉氧化能力随之下降,最终导致运动耐量降低和体能明显下降。Tanaka等[7]研究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摄氧量下降0.1 MET,提示随着年龄增加,体能下降。研究表明,卧床1 d摄氧量降低0.2 MET,相当于每卧床1 d,体能衰退2岁,提示卧床对心肺功能可产生不利影响[8]


另有研究显示,停止运动训练4~6周后,虽有规律的日常活动,最大摄氧量也明显下降,提示日常活动并不能代替运动。此外,冠心病患者缺乏运动的危害还包括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和血栓栓塞风险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缺乏运动导致体能(肌肉群和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如果最大摄氧量下降到不能维持日常活动的阈值以下(如安全穿过街道、爬楼梯、从椅子上或坐便站起来的能力受到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指出,"失能"也是一种残疾,心脏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即使肢体活动自如,如果失去日常生活能力,同样意味着处于残疾状态。


心血管系统对身体活动或运动的反应及其监控获益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了解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有助于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运动风险评估和运动处方制定。


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心排量增加(每搏量和心率增加),外周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加。循环系统除骨骼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下降,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搏压通常升高,舒张压保持不变或轻度下降,心输出量较基线水平增加4~6倍。在达到最大摄氧量的50%~60%时每搏量不再增加,随后的心排量增加主要依赖心率的增加。


运动强度未达到无氧代谢阈值时,机体通常在运动后3~5 min达稳态,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和肺通气稳定在一定水平。当运动强度增加超过无氧代谢阈值,交感神经激活,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抑制,乳酸堆积,代谢紊乱,电解质酸碱失衡,运动相关猝死风险增加。


下面介绍运动中的摄氧量、心率和血压反应。


1摄氧量


2心率反应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即刻反应为心率增加,与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有关。没有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最大心率受年龄影响,常用预测公式为:最大预测心率(次/min)=220–年龄。通常临床上以是否达到最大预测心率值的85%来判定运动试验是否达标。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最大预测心率=(220–年龄)×0.62[10]


心率反应随运动负荷增加而增加,通常每增加1 MET,心率增加10次/ min。卧床患者、贫血、代谢紊乱、血容量或外周阻力下降以及左心室功能不全时心率反应增强,体能改善和左心功能增强时心率增加低于预期,提示体力和健康状态与运动时的心率反应相关。影响心率变化的因素包括体位、运动类型、体能、健康状态、血容量、窦房结功能、药物治疗和环境等。


不适当的心率反应称为变时功能不全,不仅是窦房结功能异常的指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心率恢复指运动停止后心率下降的速率,以运动停止后即刻与运动中心率的差值来表示,通常>12次/ min。在有运动恢复级别的方案中(平板或踏车),最大运动量和恢复1 min时心率的差异>12次/ min。


3血压反应


动脉血压由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决定,收缩压水平更多取决于心输出量,舒张压水平更多取决于外周阻力。


有氧运动时全身多个器官和骨骼肌参与运动,心输出量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收缩压随之增加,同时外周阻力下降,血管随着运动的增强而扩张,舒张压保持不变或轻度下降。通常有氧运动强度每增加1 MET,收缩压增加10 mmHg(1 mmHg=0.133 kPa)。


运动后,收缩压随着心输出量的下降而下降,在6 min内达到或低于静息水平。如果运动突然终止,由于血液分布在运动骨骼肌,静脉系统(通常是立位)血流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延迟,无法适应心输出量的突然下降,收缩压可以出现急剧下降,发生低血压。运动后血液动力学的这种变化,提示运动后整理运动的重要性。


抗阻运动以肌肉收缩为主,主要引起心脏压力负荷增加,提高舒张压。压力负荷的大小取决于抗阻运动的强度和肌肉收缩的时间。心肌灌注主要完成于心脏舒张期,舒张压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灌注压,抗阻运动中舒张压适度升高,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岑泽民
岑泽民 主治医师
李惠利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