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外科手术前常规辅助检查
心脏外科(心外科)手术之前常规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心脏普通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复杂先心病,术前必要时应行心导管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手术指征。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活动时电生理变化的图形。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心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诊断心律失常尤为必要。心电图能提示房、室肥大,因而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的诊断有辅助作用,对心肌梗塞、心肌炎及心包炎的诊断也很有价值。此外,心电图能反映某些电解质及药物对心肌的影响。
心脏普通X线平片检查是现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检查方法之一。心脏与大血管是纵隔内的主要器官,与周围充气的肺组织形成良好的对比,X线平片的主要作用:
1能够客观地显示心脏大血管及各房室的形状、位置、大小等形态变化;
2能够清楚地显示肺内血管的粗细与行径,也能了解心脏与腹部内脏的关系,为诊断提拱重要的征象。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应用超声回波原理显示心脏结构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全面了解心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具备安全、无创、可重复等优点。目前超声心动图已广泛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肌、心包疾病等。因其检查心脏结构功能的独特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取代心血管造影而作为手术前诊断的根本方法。
心导管检查术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广泛应用,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大为提高,绝大多数先心病患者术前仅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就能明确诊断。对于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变或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仅通过超声心动图难以评价和确诊时需要进一步行心导管检查。这是一项有创检查术,是由外周血管插入不同功能的导管至心腔及血管进行生理资料的检测及选择性血管造影,为外科手术前提供精确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方面的资料。临床主要用于:
⒈先天性心脏病需进行全面的解剖和生理方面的诊断。
2.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评价肺动脉压力及阻力,同时排除多发肌部室缺或多水平分流。
心导管检查术常包括右心导管检查和(或)心血管造影。右心导管术一般将右心导管从股静脉沿下腔静脉至右房、上腔静脉、右室、肺动脉,于心腔各部位取血测压,在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后,根据测定的血氧数值,可精确地计算出患者体、肺循环血流量,分流量,全肺阻力,为外科手术提供必备的资料。由于右心导管的数据都由心血管腔内直接获取,因此较为准确,可以作为评价其他非侵入性方法可靠性的“标准”。
心血管造影是通过相应的心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心腔或大血管,使心腔和大血管在X线照射下显影,并用X线电影或快速换片等摄影方式,将这一显影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观察心脏与大血管充盈情况及显影顺序,了解心腔、大血管的形态、位置、大小及相互连接关系等情况;了解有无异常的分流、返流等情况;了解各瓣膜活动、心室收缩舒张运动等功能状态。根据这些造影资料,结合心导管检查所获得的压力、血氧资料,对先天性心脏病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为治疗作准备。
参考值:
肺动脉压力评价:肺动脉收缩压评价法为最常用的肺动脉压力的表示方法。
正常肺动脉收缩压小于30mmHg
轻度肺动脉高压30―40mmHg
中度肺动脉高压40―70mmHg
重度肺动脉高压大于70mmHg
正常全肺阻力2.5―3.7wood单位或200―300dyn/s.cm-5,5.5wood单位或450dyn/s.cm-5为显著增高.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通过经皮穿刺导管方法,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解剖病变情况,是任何其他诊断手段无法代替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为冠心病的进一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临床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情况如下:
⒈顽固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⒉不稳定型心绞痛,不能耐受药物治疗。
⒊典型胸痛。
⒋相对年轻的患者反复多次心肌梗塞,无论其有无梗后心绞痛。
⒌因室壁瘤,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或心肌病等造成左心功能不全。
⒍反复发作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反应。
⒎心源性休克。
⒏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评价,特别是反复、持续心绞痛。
⒐瓣膜病手术前的评价。
⒑冠状动脉先天畸形。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手段,目前没有绝对禁忌。
本文是陈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