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其一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梅其一:预防自杀必须考虑精神科诊断和治疗

发表者:梅其一 人已读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小编按:上周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天才少年的陨落背后,是7000万重性抑郁患者》,文中的一些数据让小编很震惊也很痛心,所以很想为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做些什么。梅其一教授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些真相,也给我们一些建议,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后续我们还会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和调研。那么我们平台还能为精神科医生和患者做些什么呢?希望大家在后台留言告诉小编哦~

作者:梅其一 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

编辑:d小编

来源: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自杀是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心理学家对自杀企图早就有诸多分析和指导意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社会群体逐渐认识到自杀需要干预也给予了患者许多有益的社会支持。但是,预防自杀最重要的一步是精神科的诊断和治疗,任何有意或无意忽视精神医学在预防自杀和治疗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都可能给自杀者和家属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理由十分简单, 即90%以上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大多数自杀与精神疾病关系密切。

一、精神障碍是产生自杀相关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

尽管大多数精神疾病病人并不是死于自杀,但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 90% 的自杀者可能患过某种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症;而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和焦虑障碍这些精神疾病,都会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在英国,50%的自杀案例在自杀当时或以前存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心境障碍(主要是抑郁)病人终生自杀的风险是6%—— 15%,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终生自杀的风险为4%—— 10%。一份全英国的审计报告发现,四分之一自杀成功者在生前的12 个月内一直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其中,16%是精神病住院病人,24%是最近三个月刚出院的精神病病人,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Phillips教授主持开展中国大陆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自杀和精神障碍的关联。数据分析显示:70%的研究样本符合目前精神障碍的诊断指标,其中的63%有情感障碍,15%有焦虑症,11%有精神障碍,还有4%有药物滥用的情况。

我国昆明市精神障碍现况调查发现:普通人群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发生率(95%CI)分别为:5.89%(5.24%——6.54%)、1.71%(1.35%——2.06%)、0.96%(0.52%——1.00%)。精神障碍影响自杀相关行为较高的有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疼痛障碍、特殊恐怖、酒精依赖等。人群中有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精神障碍是产生自杀相关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

最近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是自杀风险很高的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患者中25%—50%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自杀身亡。有些自杀者生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件比比皆是,那些疯狂的天才有许多完全符合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对降低自杀风险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二、严重的抑郁症不适合单独心理治疗

重性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毫无疑问,主导治疗的应该是医生。虽然我们欢迎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一同参与,也常用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方式对自杀患者进行干预,但精神科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许多自杀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就是忽视了医学治疗。

有些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的疾病虽然严重,但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找心理咨询师交谈来治疗,不需要用药。这真是十分危险的想法!

美国精神科学会(APA)抑郁症治疗指南明确指出:严重的抑郁症不适合单独心理治疗。

精神科医生大多会合并药物治疗和聚焦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对有些病人也可以使用电疗或是经颅磁刺激治疗,而单独心理治疗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是不合适的。心理治疗在预防抑郁症自杀方面可以起重大作用,但应该只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性治疗,否则风险极大。有人说精神科医生就是开点药,这是对精神医学的不了解。精神医学从来没有单纯强调药物治疗,临床实践也不可能只是塞点药在病人嘴里。

也有人说抑郁症病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抑郁症,不愿意戴精神疾病的帽子所以不找精神科医生,这是对抑郁症病人的主观推测。实践证明,让抑郁症患者找心理咨询师的难度不会小于找精神科医生。所谓抑郁症病人讳疾忌医,怕戴精神疾病帽子的说法不太可能源自重性抑郁症患者,几乎都是我们那些闲得快乐的朋友想象推理出来的。既然重性抑郁症的最佳选择是找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不能直接来精神科就诊?我作为工作多年的临床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救治了无数企图自杀的重性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

得到精神科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后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康复,临床治愈率和康复率都有据可查。精神科十分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这点还真不是心理学家的专利。

最后再强调一下,预防自杀必须考虑精神科诊断和治疗!

阅读 109812 投诉


本文是梅其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