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前须知

患者和家属的哪些‘’聪明‘’行为是在害自己

发表者:冯爱平 人已读

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患者及家人喜欢上网去查找相关的疾病知识,根据网上的提示去找医生,常常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与医生讨论,刨根问底,有的要求能否根治,有的要求医生能否保证治好,有的当医疗中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时就指责或挑剔医务人员,甚至质疑或怀疑医生的诊疗行为,一副自己什么都懂的样子,有的多次寻找不同的大夫就诊,再挑自认为可靠的医生处方去拿药,拿药后再仔细看说明书有什么副作用,如果内面有副作用的就不吃,先观察看看,或再找医生反复问问,等等,这些自以为聪明的行为其实是在无意中伤害自己。

在医务人员非常繁忙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这样难缠或纠结的病人,有的根本就不乐观,不相信别人。我不久前接到一位同学的亲戚打电话咨询,问心内科大夫会不会本不该放支架治疗也放进去‘,我说你是在质疑医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如此不相信医生,那你找医生干吗?

这种网络信息看多了的,对他人及社会抱有负面看法的人往往疑心很重,也非常难以沟通,医务人员定位为难缠或纠结的患者,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往往非常谨慎小心地对待这样的病人,或者推给其他的医院大夫,推来推去,医生不想找麻烦,病人也越来越不相信大夫,互不相信,诊疗结果也大打折扣,费用等也会不断增加。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5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难缠的病人更有可能被误诊,因为他们的行为会让医生分心。对于精力旺盛的患者,医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应对他们,而忽略了对他们的诊断。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场景中测试了医生的诊断技能 ,例如:“一般”或“难缠”病人。第一次试验涉及63名医生,他们正接受最后一年的家庭医学训练。他们将面对六个临床病例,其中三个简单问诊病例和三个复杂问诊病例。要求医生迅速为病人做出诊断,然后再认真思考。研究员发现,复杂问诊病例中“难缠” 病人的误诊率高达42%。而简单问诊病例中,误诊率下降到6%。

第二次试验中,74名实习医生要求以同样的方式问诊八个临床案例。然而,这一次的案例中病人会有极端行为,如恐吓医生、指责医生的歧视行为。研究结果显示,这次“难缠”病人的诊断准确率不到20%。

这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病人破坏性的行为极易导致医生误诊。对于这类“难缠”病人医生需花费主要精力去应付,因而常常无法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有趣的是,问诊“难缠”病人花费时间更多,而诊断准确率却不高。

有位医疗同行发出感叹:‘难缠的患者容易被误诊;纠结的病人治疗效果不好;不懂得与医师沟通病情的人容易被误诊误治;总是强调要医师关照费用的患者其实最终花费会更多!这也是我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看完后我有同感。

所以,无论是患者或家属,生病后要积极乐观面对,上网寻找有名的医生没有错,但要相信大夫,不要听信网络的不实之词,对于病情的反复,要冷静思考,积极协助医生去找原因,想办法,到底是自身的问题,还是疾病过程中的反应,还是医生用药的不对路,等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不要求所谓的根治,根本不要去追求所谓保证,人是活的,什么情况都会发生,医生不可能做保证,即便是签有保证书,也没有百分之百保证得了,这点小道理,如果不明白,就是聪明脑袋,傻瓜的智慧。对于费用的问题可以坦诚和医生沟通,做到心中有底,相信医生,医生才会和你讲真话,才会帮你怎样减少麻烦,减少费用。否则,你考虑越多,医生的顾虑越多,开的检查,做的观察越多,费用就是个无底洞。

其实,说白了,要爱惜自己,就更应懂得去尊重别人,感恩别人,别人就会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就会处处为你着想,你得到的回报就更大,相互给予正能量,疾病就不会缠身,健康和快乐就会和你伴行!


本文是冯爱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