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合理用药
没有任何一种药能够包治百病,灵丹妙药只是个传说。药首先要对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什么病就需要用什么药。用错了药不但会耽搁治疗的时间还可能平添一些更不利的毒副作用。
药效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过小无法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就会产生程度不等的毒副作用。大部分药物的有效剂量的安全范围较大,但也有的f药有效|剂量和过量之间的距离很小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很难,需要医生的经验、责任心和智慧。一般认为用药首次剂量可以稍大一些,以给致病的因素有一个有效的打压。
什么病用什么药,一般医生都不会用错,如果错了只能说明他是个真正的庸医,医生的医术如何还表现在用药的剂量上。因为剂量大了毒副作用也强,所以普通的医生大多更愿意求稳,只能按照一般的剂量规定要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高明的医生由于自己的经验、学识、责任和胆识,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敢于突破这些禁锢,因此常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疗效。一般来讲,除个别特殊情况(特殊的人、特殊的药等)外,大部分药物一次使用稍微超量通常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但超量过多肯定就危险了。超过药典规定使用药物的情况毕竟较少,只能用于特殊的病情,且需要在处方上相应位置专门签上医生的名字以表示自己有意为之而非笔误。
治病的“良药”和致命的“毒药”没有截然的界限,“良药”用的过多也会成为毒药,“毒药”微量应用可能也会成为良药。氰化物虽有剧毒但微量使用对癌症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蛇毒虽然毒性很强但有的蛇毒微量使用还具有溶血栓的奇效。
用药的间隔和持续时间也很重要,用药间隔主要取决于药物的代谢快慢、给药的方式和病人的状况。通过口服的途径需要经过消化道吸收等过程比较复杂,起效就慢些,静脉用药直接到达全身起效就要快得多。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给许多种药物外包一层“外衣”可以使其在体内缓慢的分解释放发挥疗效,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故称之为“缓释片”。用药时间太短容易复发,用药时间太长增加了身体分解代谢的负担,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通常症状完全消失后还要再用几天以巩固疗效。有的药物需要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但因为口服必须要先通过胃这道关容易被其中的胃酸所破坏,制造商专门在这种药的外面敷一层保护膜称之为“肠溶片”。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在肝脏代谢分解,经过肾脏排泄,如果这些脏器功能减弱,那药物的使用剂量也要调整。
号称包治百病的“大师”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层出不穷,有人统计过全国范围内类似的大师一二十年就会出现一个,每当他由于屡出问题臭名远扬过一定的时间被人们渐渐淡忘后,就会有人故伎重演。
类似的但并没有这样极端的医生在社会上还是不少,不少医生都有相似的三大法宝,那就是三素即维生素、抗菌素、激素,只要是这类医生的处方里总少不了这三种药的身影。确实在现实中许多疾病都可以用这三类药物,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使用不当毒副作用在所难免,不管何病均用必然会带来严重的隐患。抗菌素滥用导致了广泛的耐药菌株大量产生提高了治疗的成本,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激素尽管可以迅速缓解当时的症状,但如果没有其他相关药物的有机配合更容易适得其反;维生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由于具有在体内的累加堆积作用很容易造成中毒现象。
任何一个医生都不能包治百病,所以每个医生不管是学习时还是在医院工作的专业都分的很细。越高级的医院,越高明的医生越是这样。不管什么病大致都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不治也能好的病,例如轻度的感冒,轻微的炎症,不太重的拉肚子、轻微的外伤等,这是因为人对疾病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有比较强的自愈能力。二是治就能好,不治就不能好的病,如急性阑尾炎,重度的外伤等等,这是因为这些病伤超过了人所能抵御的范围;三是治不好的病,不论何时限于各方面条件的原因都会有一些不治之症,当然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有些病能治好了,但又会出现新的不治之症。
人们往往对医生寄托了太大的希望,希望而且以为那些医生至少是名医就能把自己的病治好,这可能也是如今医患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医生的能力也有限且他的技术和能力还要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正如一位大师所说,医生所起的作用只能是: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本文是邵正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