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蛀虫”腐蚀了健康——痛风
引子: 古今中外,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终食山珍海味。殊不知,丰盛可口的食物均含高嘌呤,因此痛风频繁发生。而每每反复发作之时,关节痛如刀绞,人如发疯一般。如此疼痛,再耀眼的天才,再铁血的元帅,也不得不在痛风面前低下昂贵的头。
痛风的认识历史
1.中国历史记载
在我国,痛风之名,始于金元。在金元之前的《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均无痛风病名的记载。元代名医朱丹溪最先明确提出“痛风”的病名。他在其所著《格致余论》中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金元时期的另一名学者李东恒指出:“痛风者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
中国很早就有痛风茶的记载,痛风茶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朝,当时士族生活奢靡,酒池肉林,多有“足卒不能行”者,当时的人将茶叶加入车前子、女贞子、淡竹叶等多味药材一起捣碎后煮熟,用碗食之。唐代以后,古人逐渐将吃茶改为饮茶,中药材也不再放入茶中煮食,而是用茶汁熬煮中药,再饮用药汤。此时加入茶中用于治疗痛风的药材已达数十种。
元代以后,中医已经有痛风的明确定义,提出了汗浊凝滞的痛风病理。明代以后,痛风病理学更是提出了肥甘过度的准确病因分析。同时,痛风茶的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始药材煎熬后再提纯,取其精华与特定种类茶叶泡出的茶水进行混合,不但提高了效果,也改善了口感。民国期间,痛风茶作为中医的一个分支被引入西方,经过西方医学的现代化加工和高度提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较为系统的病例研究报告。至于有关痛风的专著,则更少见。其中孟昭亨所著《痛风》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痛风的基础与临床专业书,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进入二十一世纪,痛风茶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最新研制上市并热销的“欣古灵茶”,它通过高科技纳米技术,主材中的有效成份被进一步分离,效用大大增强。而且采用了严格控制剂量的袋泡方式,可以不必担心用药量的问题,不再需要专业人士指导,按照产品说明直接饮用,大大方便了痛风患者。
2.西方历史记载
痛风是人类最古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也是遍布全球的世界性疾病。虽然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痛风的病例记载,但人类对痛风的彻底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千年历程。痛风一词是拉西文tophus(复数为tophi)的音译形式,其含意是“筋瘤”、“结节肿块”等,实际上就是指痛风结节之意。痛风的英文是gout,其含意是“沉积”,表示尿酸沉积在关节及皮下而引起关节炎及痛风石之意。和人类对其他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最初人类对痛风的认识难免与神鬼相联。关于“痛风女神”的记载纯粹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传说。人类对痛风的客观认识可能源于发现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显著有别于其他关节疾病。早在痛风盛行于古罗马时,人们曾认为痛风是铅中毒所致。
人类对痛风的探索源远流长,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对该病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有关痛风的最早论述当见于《希波克拉底全集》,著者即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Hippocrates指出痛风是由于一种体液(humous)过多,侵袭关节而造成的疾病。他在书中引用了“风湿”(rheuma)一词,意指液体在体内“流动”,最后沉积于关节而导致发病,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体液论”。痛风由于尚不清楚的原因与“性事(venery)”相关,这引出了一个长期被广泛认同的观点——“痛风是大自然对性事放纵者的惩罚”。但他不能解释为何到了老年性功能衰退后痛风发病率反而增加这一事实。他强调痛风患者应节食、戒酒、禁欲,这是防治痛风发作的“三要素”。Gelen继Hippocrates之后对痛风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Galen还首先详细描述了“痛风石(Tophus)”的临床特征与危害。
1l世纪人类用Guta一词来表示痛风,Guta是拉丁文,为一滴之意。当时的观念认为痛风是体内毒素造成,Guta的意思就是一滴一滴的毒素进入关节造成疾病。大约1270年,开始出现gout一词,而且一直使用至今。该词源自拉丁词汇guta,意思是“点滴”或“凝结”,这表明那时人们仍认为痛风是有毒的体液物质“滴”入关节中而造成的——这就是Hippocrates, Galen等的观点,这一观点延续了近2000年。在此之前,医学界对痛风发病机制的研究几乎近于停滞。
18世纪以后,人类对痛风的认识进入了崭新的阶段。1684年,安东尼·列文虎克首先描述了痛风石内尿酸钠结晶的显微镜外观。此后瑞典医药学家Carl Scheele在1776年证实了痛风患者的尿结石中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有机酸,从此揭开了尿酸与痛风发病之间关系的序幕。1797年,英国化学家William从痛风石(Tophus)中分离出了大量的尿酸,随后法国化学家Antoine Fourcroy在1798年发现该物质也是正常尿液中的成分故取名为尿酸。
在尿酸与痛风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英国Alfred Garrod医师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他在1847年第一个测出了血液中有尿酸的存在,同时他分析了痛风患者的血清,发现血尿酸浓度在痛风或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明显较健康人高。因此,Alfred假定痛风可能是由于肾脏排泄功能减弱或者尿酸形成增加所致。大约在1850年前后,Alfred根据上述现象,通过对痛风患者血液的反复化学分离分析,确定了痛风患者的血液中尿酸浓度异常增高,他于1855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痛风的专著。1876年Alfred又提出急性痛风是由于尿酸钠沉淀于关节或其邻近组织所致。1899年德国Freudweiler证实注射尿酸钠结晶会引起急性关节炎,证实了Alfred的假说。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关于尿酸代谢的机制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1907年德国Emil Fischer提出嘌呤的完整代谢途径,1929年Thannhauser提出尿酸的排泄理论,1949年Benedict和Sorenson用放射性物质研究体内尿酸的产生与排泄量及每日周转量。
1950年后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人们可以精确地测定血尿酸值,并使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被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的尿酸钠盐结晶(monosodium urate,MSU)以确定诊断。这些发现为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60年代Lesch和Nyhan首次发现了黄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完全缺乏的患者从幼儿期开始,就会因过量的尿酸导致痛风及肾结石,患者常因感染或肾功能衰竭而早逝。上述发现被命名为雷-奈综合征,它揭示了痛风和瞟呤代谢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HGPRT)的关系。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痛风与基因突变或基因丢失有关,此后许多与痛风关节炎或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基因被陆续发现。
痛风的治疗史
痛风是历史悠久的疾病,古代人们并不知道痛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尝试用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或泻剂来治疗,当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那时候西方人认为痛风是魔鬼咬住了脚。
在痛风的治疗史中,秋水仙碱最为引人瞩目,早在古希腊时代的医师可能就已经知道应用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秋水仙的的萃取物可用于治疗痛风的记载最先出现于Padanius Dioscorides于公元一世纪所著的De Materia Medica。但一般认为详细介绍秋水仙碱能治疗痛风的是5世纪的Alexander,他是一名痛风患者,但不是医生,他经别人介绍自服秋水仙碱治疗关节炎发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明显的副作用使他不敢再使用秋水仙碱。直到13世纪,秋水仙碱得以提纯,从而在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时所需剂量明显减少,毒性作用显著减轻,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独特作用才受到重视。秋水仙素(英语:Colchicine)是最初萃取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的一种植物碱。秋水仙素最先由两位法国化学家PS·波列特与J·卡文顿于1820年提取出来。此物质之后经研究,为三环类的生物碱,而它在痛风治疗上的止痛及消炎效果则与其跟微管蛋白结合的能力有关。
近代医学对痛风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和较为全面的认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们首先认识到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消炎痛可以明显缓解痛风关节炎带来的剧烈疼痛;使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地用于急性痛风关节炎的防治。在降尿酸药物方面,1950年,Talbott等发现丙磺舒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并首先应用于临床,但其作用并不理想,且有一定不良反应。此后,又发现苯磺唑酮具有更强的促尿酸排泄作用。1963年,Hitch-ings和Elion研究抗癌药时发现“别嘌呤醇”具有降低血和尿中尿酸的作用,是有力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同年,Run-dles等率先应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获得一定效果。1970年以前就已有学者研究苯溴马隆的降尿酸作用,该药应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更广泛研究则在1975年以后。另外,现代痛风治疗还强调了饮食结构的调整、碱化尿液以促进尿酸排泄等治疗手段。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的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非布司他应用于临床,它的高效和安全性得到了普遍认可。
痛风这种古老又神秘的疾病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折磨着一代代的精英,看着一个个被疾病扭曲的面容,它每每面露狰狞。值得欣慰的是,现代人的智慧已逐渐揭开痛风的神秘面纱,层出不穷的新药已经让昔日可怕的恶魔无处可藏,人们目前看到了彻底降伏痛风的曙光。
(作者:张学武)
摘自《漫话风湿》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编:栗占国
副主编:任立敏、刘湘源
联系人:心路医路
Tel:(010)58703396-8025
www.bdfs.org.cn
关注北大风湿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