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
一、流行病学
地域性:西南太平洋地区发病率高,欧美大陆及大洋洲发病率低;中国发病呈南高北低趋势,广东省居全国之首,男性31/10万,女性15.45/10万,北方低于3~5/10万。
家族性:中山 医大资料显示有癌家族史和鼻咽癌家族史明显高于对照组。
人群分布:男女 之比为2.5~4:1,年龄分布3~86岁,其中30~60岁多见。
二、病因
EB病毒感染
环境与饮食
镍含量高
咸鱼
化学致癌因素n遗传因素(10%的家族史)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三、解剖
前界为后鼻孔 上界为蝶骨体 后界为斜坡第一、二颈椎 下界为软腭 侧壁及后壁由咽筋膜组成,咽筋膜两侧沿岩骨尖下表面向外扩展达颈动脉内侧。 鼻咽顶壁向下倾斜并与后壁相连。
四、自然病程
鼻咽癌常发生在鼻咽侧壁,并好发于咽隐窝和鼻咽顶壁。
肿瘤可侵及黏膜或主要在黏膜下生长,侵犯包括鼻腔在内的临近组织。约5% 的病人有上颌窦后壁及内侧或筛窦的受侵。
在较晚期病人中,肿瘤可侵及口咽,尤其是口咽的侧壁和后壁。
肿瘤向上可通过颅底的孔隙扩展,从而导致颅神经受侵和中颅窝的破坏。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由上而下循序渐进
最易受累:咽后及Ⅱ区
容易受累:Ⅲ、Ⅴ、Ⅳ区
极少受累: Ⅰb区
从未受累:Ⅰa及 Ⅵ区
跳跃式转移少:4.6%~6.5%
四、自然病程
约90%的病人有淋巴结转移,其中60%~85%为初诊表现,约50%的病人有双颈淋巴结转移。
蝶骨基底部偶见受侵 。
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灶的期别无关, 但与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程度明显相关。74%N3期病人进展为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最多见于骨、肺和肝。
五、病理类型
结节型:肿瘤呈结节或肿块状,临床多见;
菜花型:肿瘤呈菜花状,血管丰富易出血;
溃疡型:肿瘤边缘隆起,中央坏死凹陷,临床少见;
粘膜下浸润型:肿瘤向腔内突起,左右不对称,肿瘤表面有正常粘膜覆盖;
1979年国内病理类型:
高分化鳞癌(占不到10%)
低分化鳞癌(占85~90%)
未分化癌(约占5%)
其他类型的癌(占5%左右)
2003年国际病理分型:
1、非角化型癌
2、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3、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六、临床表现
(一)原发癌引起的临床表现
1、涕血或鼻出血 占初发症状的23.2%,确诊时73.7%有此症状。
2、耳鸣 占首发症状的19.8%,确诊时62.6%有此症状。
3、听力减退 初诊时占14.1%,确诊时占49.9%。
4、鼻塞 占初发症状的15.9%,确诊时占48%。
5、头疼 初发时26.9%有头疼,确诊时占48%。
(二)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
在确诊时有33.9%的患者有脑神经损害的表现。临床上常多对脑神经相继或同时受累及,其中三叉神经、展神经、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受累较多见。因鼻咽癌扩展的范围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有:
岩蝶综合征(Ⅵ+Ⅲ、Ⅴ1、2、Ⅳ、Ⅱ)
垂体蝶骨综合征(Ⅱ+Ⅲ、Ⅳ、Ⅵ、Ⅴ1)
眶上裂综合征(Ⅲ、Ⅳ、Ⅵ、Ⅴ1)
眶尖综合征(Ⅲ、Ⅳ、Ⅵ、Ⅴ1+Ⅱ)
颈静脉孔综合征(Ⅸ、Ⅹ、Ⅺ)
舌下神经孔综合征(Ⅻ)
(三)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表现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多见,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者占40%,初诊时上颈部有肿块者达60%~80%。上颈淋巴结肿大时可能伴有后组脑神经(第Ⅸ至Ⅻ对脑神经)及交感神经麻痹的症状,严重者有一侧头颈疼、突发性晕厥,甚至死亡(颈动脉窦压迫过敏综合征)。晚期可有腋下、纵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后者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白细胞可升高或正常,伴腰痛,抗炎治疗无效。
(四)远地转移的临床表现
鼻咽癌血行转移多见,在死亡患者中有一半或半数以上伴远处转移,以骨转移多见,尤其是扁骨转移。其次是肺转移、肝转移,脑转移不到1%,偶见骨髓转移。
颈淋巴转移
六、诊断
1、病史、症状和体征
2、鼻咽镜检查
3、血清学检查(EB病毒)
4、影象学检查(CT,MRI)
5、鼻咽活检——确诊的方法
检查:肿物好发于鼻咽顶、鼻咽后壁或咽隐窝,呈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状。
治疗前检查
鼻咽MRI或CT
血清VCA-IgAnIII、IV期患者骨扫描
B超肝脾、腹部肿块
胸部X线摄片或CT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PET检查
牙齿、营养、说话、吞咽、听力等检查
多学科会诊
治疗原则 因为鼻咽紧临颅底,手术切除鼻咽癌困难,因此放疗为最主要治疗方法。 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纯放疗。 辅助性化疗用于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结合提高了肿瘤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
鼻咽癌的治疗 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常规外照射 计划性外照射野+腔内治疗 立体定向放疗 3D-CRT/IMRT 放疗+化疗: 诱导化疗 辅助化疗 同步放化疗 手术治疗: 放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的手术切除 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存或复发后的营救治疗 单个残存:局部淋巴结切除术 多个残存:功能性颈清扫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