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舒 三甲
徐舒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

百病生于气之「思则气结」

9995人已读

李宇铭

「思」从现代心理学上来看不属于「情绪」,但是中医仍将之归属于「情志」的范畴,就是强调了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太过的人,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气结」,中医常说的气机郁滞,例如时常唉声叹气,胸腹胀满,胃胀嗳气等,这些都可以是气结的表现,要考虑自己是否思虑太过。

上面《黄帝内经》这一句话,是相对于「惊」而言的。惊是「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出现的气乱,思则是相反,心里面有东西可以存留,精神不会散乱,所以「思」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不会容易「惊」,这可以理解为当人对事物认识清楚,充满自信,就不会胆小惊恐了。不过,假若思虑太过,则会使气血不通,由于中医强调人的气血要畅通,不通则病,因此,思可以说是百病所生的重要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可以说十居其九,都有思虑过度的毛病!这样说是否夸张了一点?很多人都说:我没有思虑啊?!非也,这只是一般人对于「思虑」的理解与中医的认识不同。一般人认为思虑是指生活上有很多事情要烦恼、要处理,太多事情要想,但是中医所说的「思」还有深层次的意思。

先要解释「思虑」是甚么?思和虑仔细而言是两个概念,在《黄帝内经》有一段话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志」是指人所存留的记忆,当我们记挂著有事要做,可以叫作「志向」、「立志」;当志要「存变」,就是指存在心中的志向要变成实践的过程,那就需要「思考」、「思想」了;当心志要真的实践出来,还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计划将来,这就需要仔细「考虑」了,虑是有「深谋远虑」的意思。

简单的说,思与虑都是指思考的过程,区别在于,思只是一种想法、念头,而虑则是将很多想法串连起来,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从上述的解释来看,思虑本身都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可拥有,本身不会导致疾病,只是当思虑过度的时候,才会使身体出现毛病。

怎样才叫思虑过度?假如念头的萌生,是为了志向的目的而思考,那没问题,是正常的;但是当我们脑袋随时跳出一些无关重要的念头,本身是不需要实践思考的事情,可是自己却控制不了,念头随意跳出来,那就是头脑的干扰,显然是思虑过度了。如何解决思虑过度?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叫「思伤脾」,为何思会伤脾呢?中医认为,胃帮助人腐熟食物,产生了精气,之后透过脾帮助「散精」,散精就是指脾使精气向上、向外输布,让人周身得到滋养。假如一个人「思虑过多」,由于上文说过「思则气结」,那就会使「脾气散精」受到障碍,就是脾不能够散精了,那会有甚么问题?虽然消化没问题,但是吸收不了、浪费掉,吃多少也没用。有些人即使吃很多东西仍然身体瘦弱,就与这种原因有关;又俗话说「虚不受补」,为何吃了补的东西却没法吸收进去?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假如食物吃下去却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气血就会不足了、身体虚弱。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伤脾之后导致气血偏虚,人体就容易感受邪气,各种疾病继而产生。因此,可以说「思」是百病的源头。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叫「怒胜思」。想想看,假如一个人思虑很多,杞人忧天,对身边的人过分关心,经常苦口婆心的给人提醒,但别人却会觉得很烦厌,惹人生气,结果往往是被大骂一场,之后思虑就立刻终止,那就可叫做「怒」胜「思」了。确实,要中断「思」的方法,假如不是自己主动的制止念头萌生,则要用比较暴力的「怒」来解决。

怎样可以不用这种粗暴的方法来解决思虑?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发现思虑。很多人连自己思虑过度也不知,又如何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发现思虑的难,在于适应了,不觉得有问题。就好像城市人睡觉的时候,很多时户外都总有一点噪音,天天如是不觉得有问题,假某天突然到了乡郊旅行,夜间静寂无声的感觉反而让人发闷不自在。其实,我们的脑袋里,天天许多念头起伏,我们都适应了,没有察觉到杂念存在。

不妨先作一个「逛街练习」,就可知道自己的思虑有多严重了。每逢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尝试张开眼睛,细心观察身边的风景,同时内心一句话也不说,绝对宁静,也不要浮现出过去的图像记忆。除了眼睛看东西外,也用耳朵听声音,鼻子嗅气味,皮肤感温度。看看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心中能否保持平静而没有念头萌起?假如平素没有经过练习的人,可能不到一分钟,自然就走神了。走神越快,思虑过度越严重。

当明白到自己确实有思虑之后,还想进一步解决思虑过度的问题?那就需要「静心」的锻炼了。

减少思虑的一种「逛街」练习,即是走路的时候只专注在各种感官上,帮助自己头脑甚么都不要想,从而减少思虑,这一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活在当下」的练习。

活在当下,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生活在现在,而不是在过去、在未来。可是我们现在的人都习惯了「一心二用」,一边逛街、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才有「效率」,这在中医来看,假如这种一心多用的思考是主动的要解决某些问题,那还算正常,但是假若这种思考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的,心里不由自主的跳出杂念,那就是思虑过度了。

其实,不单是逛街的时候可以做这种练习,应该把这种态度贯穿在整天每一个环节。有云:「生活处处皆是禅」,做饭是禅、打扫是禅、耕作是禅,也是同一道理,例如在我们洗澡的时候,就专心一致的洗澡吧,不要想甚么过去未来的事情;一边吃法就专心吃饭,不要看电视、不要聊天;一边睡觉就睡觉,睡觉前不要回顾整天发生的事、不要筹算明天要干什么。如此种种,若能让自己整天都处于当下,时刻察觉自己内心,思虑自然不会萌起。

减少思虑最的首要条件是「自觉」。这就好像家中有孩子十分顽皮,不自觉做功课,常常嚷着要玩耍,作为父母的,怎样可以让孩子乖乖的停下来?我们脑袋中的杂念,就好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失控的跳出来捣乱,要怎样才能够让它停下来呢?那就需要好好教养,让孩子懂得自觉。

要整天观察著孩子,这不容易啊!同样,要整天观察我们的念头,这也是非常难的事。但是,当孩子学乖了,不会胡乱捣乱了,父母就不需要整天监督;同样地,当念头平伏了,杂念不会随时生起,那就不需要整天都保持警觉。

听了这些减少思虑的建议,是否会觉得,一个人要「一无挂虑」,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在现代社会里面,哪有人能够甚么杂念都没有?是的,这确实是难事,但亦同样地,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生病啊!假如不去锻炼自己,又如何可以奢望获得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长命百岁的人,第一条件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具体来说,长寿者在生活上要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显然,「内无思想之患」就是活在当下、一无挂虑,是对于健康的最高要求,活过百岁则是真心追求健康的人才能获得的礼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徐舒
徐舒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