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辨治
冯健清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江苏太仓215400)
关键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凉血解毒汤;除湿解毒汤;养阴清热汤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是长期外用皮质激素制剂所出现的副反应证候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店的普及,自购药比例的上升,滥用皮质激素制剂的现象比较突出,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副反应,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本病以患处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局部瘙痒、灼热伴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为主要特征。盖因禀赋不耐,外受药毒,内蕴肌肤,郁而生(湿)热,外发于肌肤而成。据此,临床常从三个方面对本病进行论治。现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
1.血热内盛型:主要表现为患处红斑、丘疹、肿胀,少有脓疱,自觉瘙痒,疼痛轻微,局部灼热明显,常伴心烦口渴,舌红脉数。本病证属禀赋不耐,外受药毒,血热内盛,外发于肌肤。治宜凉血清热解毒为法。
主方:凉血解毒汤。
组方:生地30克、粉丹皮10克、赤芍30克、、玄参15克、大青叶15克、生山栀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
加减:病发于面:加凌霄花30克、桑白皮15克、枇杷叶15克;脓疱较多加黄芩10克、黄柏10克、蛇舌草30克;大便秘结加生军10克。
方解:方中生地甘苦寒,清热凉血为君药,配以粉丹皮、赤芍、玄参、大青叶共奏凉血活血之功,生石膏辛甘大寒,大清气分之热,与生山栀同用,加强清热泻火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二组药物配合使用,使外受之药毒得以分消。
2.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患处红斑、丘疹、脓疱,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局部皮肤油腻,自觉瘙痒,疼痛伴口干粘腻,纳谷不香、苔腻脉滑数。证属外受药毒,内蕴肌肤,日久生热,湿与热并,泛发于外。治宜清热利湿解毒为法。主方:除湿解毒汤。
组方:土茯苓30克、蛇舌草30克、稀莶草10克、黄柏10克、银花30克、连翘10克、茯苓皮10克、生薏仁30克、滑石10克、车前草15克。
加减:病发于面加凌霄花10克、桑白皮15克;胃纳不佳加藿香10克、厚朴10克、广陈皮5克、砂仁5克。
方解:方中土茯苓、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药,配以黄柏、稀莶草加强除湿解毒止痒之功,茯苓皮、生薏仁健脾利湿,滑石、车前草清热利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3.阴虚内热型:主要表现为患处红斑、时隐时现、皮肤潮热以午后为甚,局部皮肤干燥,鳞屑细小,表皮菲薄,毛细血管扩张或色素沉着伴心烦口渴,舌红少津脉细。证属外受药毒,内蕴肌肤,日久伤阴,虚火内生。治宜养阴清热退红为法。
主方:养阴清热汤。
组方:青蒿30克、鳖甲15克、知母10克、地骨皮15克、生地10克、粉丹皮10克、炙甘草5克。
加减:心烦失眠加酸枣仁;腰膝酸软加女贞子、旱莲草;色素沉着加紫丹参、桃仁、红花;自汗盗汗加太子参、五味子、煅牡蛎;皮肤萎缩者加当归、川芎。
方解:青蒿、鳖甲滋阴清热为主药,配以知母、地骨皮共奏滋阴退虚之功效,生地、粉丹皮凉血解毒、清退余热,甘草调和诸药。
二.病案举例
1.张××,女性,32岁。
诉二月来,面部出现皮疹,瘙痒。自购“皮炎平霜、皮康霜”外搽后好转,停药后复作,外用药膏至今已四月余,皮疹未见明显好转,反而日渐加重,特来就诊。现面部仍有多量皮疹,灼热,瘙痒伴心烦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脉数。专科检查:两颊部多量针头大红丘疹,压之褪色,无脓疱,无糜烂,初诊:“激素依赖性皮炎”。证属禀赋不耐,外受药毒,内蕴生热,外发于肌肤,治宜凉血解毒,散热退红。处方:生地30克、粉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15克、枇杷叶10克、凌霄花10克、玄参10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连服二周。另嘱停用所有激素类药膏,半月后皮疹明显好转,瘙痒停止,灼热感消退,大便畅通,纳食如常。后期随访皮疹曾有反复,自行按原方续服二周,皮疹未见复发。
2.顾xx,女性,42岁。
诉四月来,面部出现皮疹,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面部皮炎”,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霜、肤轻松霜”外搽后症状缓解,停药后复发,如此反复多次。近一周皮疹加重,面部肿胀,瘙痒,疼痛,大便干结,二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数。专科检查:面部肿胀,有多量红色丘疹,脓疱,皮肤油腻,伴轻度毛细血管扩张,无渗液。拟诊“激素依赖性皮炎”。证属禀赋不耐,外受药毒,内蕴生热,湿与热并,外泛肌肤。治宜除湿解毒为法。处方:土茯苓30克、蛇舌草15克、稀莶草30克、滑石10克、银花30克、生薏仁30克、生山楂15克,广陈皮5克,苦参10克、生大黄5克、车前草30克。每日一剂,连服二周。同时配合局部冷疗,每日一次。药后面部肿胀明显消退,脓疱减少,大便日行一次,稍有灼热感伴轻度瘙痒,纳食不香,苔薄腻。原方去生大黄,土茯苓、稀莶草减量,加砂仁5克,茯苓皮15克,健脾利湿。续服二周复诊。症状已明显好转,稍遗淡褐色色素沉着,轻微毛细血管扩张。半年后随访,期间小发作二次,未经治疗即自行消退,色素沉着斑已基本吸收。
本文是冯健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