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抗日战场上他活了下来,却差点没能战胜病魔,多亏有他们……

发表者:黄宇清 人已读

近日,海淀医院胸外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他是一名92岁高龄的肺癌患者,也是一名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抗战老兵。年轻时的任汝基保家卫国、抵抗日军侵略;年老后的他,却是不断在和病魔作斗争。

由于高龄,且肿瘤长得比较大,还合并喉癌术后等复杂情况,老人的手术难度达到了最高级别,很多医院都建议保守治疗。但在海淀医院,胸外科和麻醉科的专家们仅通过观一1个1.5cm察孔和1个4cm的手术操作孔,就顺利完成了此次复杂的肺叶切除手术,术后一周老人便康复出院。

高龄和复杂病情增加手术难度

据老人的家人介绍,13年前,当时近80岁高龄的老人被诊断喉癌,接受了全喉部切除手术,术后这13年以来,他靠颈部直径约1.5cm的气管开口呼吸,并完全丧失了正常人靠喉部的发声,仅通过人工电子喉发出类似于机器人的简单而模糊的单词和语调。

今年4月,他又被查出右肺下叶直径约5.5cm肿瘤,这时,他已经92岁高龄。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希望,带着他从浙江辗转于多家医院询问治疗方法,得到的结果几乎一样——保守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因为肿瘤位于5个肺叶中最大的一个上面,如果切除,呼吸功能将损失20%,对于高龄、且做过喉癌手术的老人而言,风险太大。

但老人和家属都非常不甘心。因为目前除了右肺下叶巨大肿瘤外,全身其它脏器并无转移,而针对他目前情况,手术切除是唯一能治愈疾病、挽救生命的方法。

最终,曾多次为诸多的高龄、高风险、复发的胸部肿瘤患者实施过成功手术的海淀医院胸外科收治了老人。该院胸外科在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王俊教授和刘军教授的领导下,胸腔镜微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且拥有一支强大的医疗、护理和麻醉团队。

微创手术切除老人巨大肿瘤

在刘军主任和黄宇清主任的带领下,团队用了5天时间完成了对老人的手术评估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老人戴着军功章来到手术室,,迎接这一场决定其生死的手术。在众多“粉丝”级别的医护人员护送下进入手术间。有扎点滴输液的,有给老人家盖被子的,还有连接监护仪器的等等……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最让人紧张的麻醉过程。

麻醉医生将特意准备的小儿面罩放在气管造瘘旁给患者吸氧。麻醉诱导顺利,气管插管顺利,封堵管、纤维支气管镜进入顺利……然而,镜下行封堵管对位时,却给麻醉医生带来极大挑战。由于气管导管末端距离气管隆突很近,终于费时近半小时,成功将封堵管放入右主支气管。

经过胸外科、麻醉科的共同合作,手术中成功为患者实施了胸腔镜单操作孔右肺下叶切除,仅仅在患者右侧胸壁打开了1个1.5cm观察孔和1个4cm的手术操作孔,就顺利完成了此次复杂的肺叶切除手术。老人术后麻醉清醒后直接返回普通病房,术后当天晚上即正常进食并能自由下地活动,并于术后5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整一周完全康复出院。

刘军主任指出,成功的手术只是患者顺利的康复的第一步,对于如此高龄、合并喉癌术后等复杂的情况的患者更是如此,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恢复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术后护理老人的护士张霁和严燕介绍,术后除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他们还指导及协助家属为老人床上翻身、捏腿、拍背咳痰,间断给予患者经人工喉吸痰,饮食指导细化到食物的种类、成分、加工方式;同时指导活动方法,加强心理护理,不断鼓励老人。“术后第五天,老人拔除胸腔引流管,无并发症发生时,大家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下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