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好大夫在线

诊前须知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人已读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质疏松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 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 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 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 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 5~10 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 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 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 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 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诊断标准

1、症状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 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 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 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2、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 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有过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 松症。 2、骨密度测定: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 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密度 仅能反映大约 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 BMD 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 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三、辅助检查

X线片、MRI、骨密度测定,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 性磷酸酶、性激素、25( OH)D 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 富含钙、 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注意适当户外活动, 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等。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 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药物治疗:钙剂维生素 D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活性维生素D(阿法骨化醇)。

物理治疗热银针治疗、埋针治疗、中药薰药等。若有脊柱新鲜压缩性骨折,应卧床休息、腰围固定制动。

2、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若发生骨折的可行手术治疗,发生在关节可行关节置换,发生在脊柱可行椎体成形手术治疗。

本文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