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磊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发表者:冯磊 人已读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也是也是现代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都以惊人的速度正逐年上升,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居第三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3000~4000[1],其中2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张锡纯把西医的糖尿病和中医的“消渴病”加以对应,认为其均以“三多一少”症状和尿有甜味为特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临床上的糖尿病与以往中医记载的消渴病有较大的区别,现在的糖尿病起病较隐匿,约60%~70%患者在于正常人群中未被发现,表现为无症状性糖尿病。即使有症状,“三多一少”症状也不典型[2],基于此,笔者认为是病因的改变导致了现代2糖尿病与我国传统记载的消渴的区别,现就现代的病因阐述如下:

1. 禀赋异常

禀赋的不足和过剩是现代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1.1禀赋不足:

历代医家均认为五脏柔弱,先天禀赋不足为糖尿病的一个病因。故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虚弱, 先天不足,尤其是肾和脾与本病的发生尤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小儿靠母乳及喂养成长;母体之火可经热乳而入儿体;喂养过冷、过硬之品,易于伤及脾胃;而肾的强壮又靠脾的供养,脾受损而无以养则肾精不足;五脏主藏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五脏虚羸,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糖尿病。现代研究认为孕期营养不良可能通过影响早期胎儿发育和减少B细胞数量而引发迟发型2糖尿病,因为它可能会在成年期抑制B细胞功能,并影响B细胞对肥胖、怀孕、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代偿能力[3]

1.2禀赋过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迅速增加,因而禀赋过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的临床中,出生的巨大婴儿已经是越来越多,而他们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用禀赋不足已经难以解释这一部分的病人的病因。在母体中的胎儿,由于母体的营养状况较好,胎儿已经适应了好的营养环境,禀赋了母体的这一特点,在胎儿出生后,由于婴儿是纯阴纯阳之体,初生婴儿,多不知饱食,加上家长的急切心理,能够摄入较多的营养物质,可以在禀赋的基础上迅速的导致血糖的升高,从而引起了现代的糖尿病的发生。多项研究表明,2糖尿病多表现为家族聚集性,也证明了遗传、禀赋过剩是现代糖尿病的过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糖尿病的家族遗传中,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节俭基因假说”的提出认为这种遗传基因的个体在食物缺乏的远古时期产生了使人类继续繁衍的优势,但在饮食相对丰富的今天却成为人们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4],也为禀赋的过剩可以导致糖尿病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因此,在现代的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禀赋过剩也是其一个原因。

2. 情志不舒

情志原因是影响现代人们生活甚至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特别是城市人们工作压力大,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精神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于是因情志紧张导致的糖尿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病人能够很早的检验出糖耐量减低(IGT),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的正确的理解和教育,认为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也增加了生活的压力。造成了精神的忧郁和紧张。造成了这一类人口的增多,因此,此种病因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心理不平衡,如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热内炽,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水,而且肝气过盛,疏泄太过,肾之闭藏失司,于是火炎于上者津伤口渴,津液下泄者小便频多,其病则成,发为消渴。正如《素问·五变篇》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又如心烦意乱,悲伤过度,所致心血不宁,肺气失宣,其心火薰蒸,见于头晕、口渴而饮;心火下移小肠,则见大便泄泻,小便热浊,其病则成。同时,长期的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研究发现情绪不稳、过分激动,对刺激反应强烈与2 糖尿病患病存在显著性关联。同时压抑、自卑、心胸狭窄、倔强、易躁易怒等人格特点,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一定作用,情绪得不稳定也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并认为社会支持有益于患者的健康 [5-7]

3. 饮食异常

饮食的问题越来越被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群所关注,也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的人群,饮食的成分也有所不同。对于现在的儿童,多喜欢食用西方的高热量的快速食品,由于现代的社会各种零食的增多,许多儿童则喜欢这些食品,而忽略了正常的饮食,因此,这些垃圾食品的存在是现代儿童患糖尿病的一个原因。

对于青年人,其肥甘饮食及其饮食的不规律是其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恣食肥甘,膏粱厚味,不能随食随化,滋生内热,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我国古代医家早已知道“过食肥甘”引起的肥胖是导致消渴的原因。但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的原因,肥胖引起的糖尿病多见与古代的富人,因此,因“过食肥甘”而导致消渴的毕竟不是多数,而现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扩大,社会的安定团结,“过食肥甘引起的肥胖已经成为糖尿病病人发病的重要原因。在人们的现代的生活中,厚味的饮食已经充斥了人们的生活,高热量食品,包括现在的西方的快速食品已经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因此,对于过食肥甘厚味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多,因此,这些由于青年人更加容易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因此,饮食成为了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且此类高危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

同时,由于饮食过多导致的肥胖也成为消渴的主要原因,目前公认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营养丰盛,形体肥胖,我国古代医家认为“肥人多湿”,肥胖之人多是痰湿体质,肥胖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在痰饮形成的过程中很是重要,痰浊一成,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症。消渴乃生。痰浊阻滞气机,继而导致血瘀的发生,痰浊,瘀血可以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也可以是消渴的病理产物。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一方面,血瘀气滞,津液运行受阻,聚而成痰,另一方面,痰阻者血难行,血瘀者痰难化。痰瘀互结,更易导致肥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多年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证明:约3/42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时存在肥胖现象,认为肥胖降低了组织对胰岛素,男性和女性的体质指数(BMI)<25< span="">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0.53%,和12.14%;而BMI25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2.33%28.62%[8]。说明BMI糖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

现代的人们容易患糖尿病,更多的是由于现代人们饮食得质和量的改变。质就是因事物本身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多种食物已经和古代的人们有很大的差别,现代的食物,多为应用化肥,多种杀虫剂,动物是用各种添加剂催肥而形成,人们的过度饮酒、过食辛辣、冰冷饮料和劣质食品,食用不洁净的疏菜、水果或含毒谷物;食无定时,过饥过饱或偏食等;均可以导致损伤脾胃,热积于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失于濡养。因此,现代的研究发现,很多没有多食的人们有很多没有多食的人也容易患糖尿病,因此,可能是与食物的质和量分别有关系。这可能和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重金属的污染有关。也可能是和食物得成分有关而不仅仅是和食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是否是现代导致糖尿病增多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索。同时饮食中的微量元素如铜、硒、锌、镁、铬、锂、锰等入血后能调节葡萄糖的自稳态。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可促进2糖尿病的发生,实验研究表明用硒、铬等实验治疗2糖尿病效果肯定[9]

4. 劳逸失常

4.1过度劳累

现在人们的生活紧张,繁重的脑力劳动增加了人们负担,进而耗伤脾气,或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伤阴精,导致阴虚火旺,“火因水竭而愈烈,水因火烈而愈干” 上蒸肺胃,发为消渴,说明现代研究认为,长期的劳累,消耗体内多种营养物质,维生素的不足,微量元素的流失等等,未能及时补充以致内分泌紊乱;各种撞击、摔跌或超体力的运动,导致五脏受损或外伤,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淤滞,而发此症

4.2过渡安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楼房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运动场合也越来越少,于是因过渡安逸的而导致肥胖继而导致消渴的人群已经是越来越多。肥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肥人多湿”,继而导致脾虚湿困,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胃中的津液不足,继而易化燥生热。胃中燥热偏亢,继而引起一系列的消渴的症状。研究证明,有规律的体力活动能增强胰岛素功能,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其糖尿病发病率要比体力活动积极的人群高2~3[10]

5. 滥用温补、药物

隋唐以来,常有人为了壮阳纵欲或养生延寿而服用矿石类药物炼制的丹药致使燥热内生,阴津耗损而发生消渴病。许多古医籍中都有嗜服丹药发生消渴的记载。现代久服壮阳之品,快情纵欲,致燥热内生,阴津亏损;手淫,房劳过度致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火热又可灼津,津伤火势益烈,终至肾虚肺燥、胃热而发病。

现代的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应用各种补品,诸如滋阴壮阳,补气养血的之剂。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虚证,因而就造成了乱用补品或滋补太过,继而生湿蕴热,耗伤津液,津伤无以输布,发生消渴。或因过食滋腻之品,呆滞脾胃,损伤脾气,导致脾不“游溢精气”发生消渴。多种西药的应用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原因,现代研究发现,四氧嘧啶、链尿佐菌素、吡甲硝苯脲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口服避孕药都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在现代的临床观察中,且病人且多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且容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疾病。患者的血糖的高低与其症状不成正相关。因此,临床的指标不能完全代替糖尿病的症状,这可能与现代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能够较早的筛查出糖尿病病人,也可能是高血压、高血脂掩盖了糖尿病的症状有关。

总之,笔者认为现在饮食、情致、劳逸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肥胖是现代的糖尿病的症状与我国古代记载不同的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前瞻性研究的应用,人们正在积极的由被动治疗转向积极干预甚或预防的医学发展潮流,即从病因的预防角度进行干预,这恰好符合祖国医学丰富的“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治未病”的思想。因此,在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过程中,从病因的角度着手,对糖尿病进行早期干预, 是发挥中医治疗糖尿病优势的一个途径。

(作者冯磊 原文刊发于2006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本文是冯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