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妮娅 三甲
张妮娅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从《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谈夏季养生

4357人已读

《黄帝内经》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总结了人类历史以来的所有医学知识,书中的很多养生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下面是《黄帝内经》书中的养生观。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黄帝内经》论养生,首先提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天”指自然界,“应”通应,亦即人与自然相通。“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七情六欲,“天”有生长收藏,人有动静出入,亦即人们常说的“自然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地”,不过,人这个小天地是受制于自然这个大天地。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所以,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人要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否则,“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著名四时养生论点,它的基本思想是“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意思是说,春夏两季宜保养人体的阳气。因为春主生,夏主长,春夏季节阳气旺盛,草木繁茂,万物生机盎然,影响人体则腠理疏松、开泄,故常汗出,体内阳气亦随之外泄,致使阳气易虚。因汗液的排泄靠阳气的功能动力,汗出越多,消耗阳气越多,所以气温越高,耗伤阳气亦增多。再者,春夏两季,人们食寒凉冷饮、瓜果,寒凉冰伏,阳气更伤,这即是春夏时时注意保养阳气的道理。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顺其春夏生长之气,做到饮食有一定的规律,不暴饮暴食,慎食冰冻冷饮,起居要有常规,不卧湿地,不过份劳累,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使神志安宁、性情舒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有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而不生病。

2、“形神共养”的健康观

“形神共养”是养生的基本途径,这里强调养生需要关注身心健康,形体和精神是养生的两个不可分的方面。《黄帝内经》养生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的调节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为不仅要有体魄健壮,还应有精神饱满、思想安宁、情绪稳定,这才是健康的标志。因此,注意形体保养的同时,更要注意精神的调节,不仅要练形,而且还要练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养性可以长寿,因为人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与内脏腑的功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黄帝内经》提倡形神兼养,但更着重强调养神为主,正如古代医家及养生家认为:“养生莫若养性”。

3、“形体保养”的养生观

形体保养是《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最初级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春夏季节,气候炎热,为适应这种气候,人们通过丘脑、延脑、桥脑生理性的调节,使体内的生化,内分泌,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血液动力学等方面有所增加,会出现疲乏、无力、思睡、血压下降等一派阳气不足征象。”所以,春夏季宜早睡早起,节饮食,增加日光照射时间,以适应自然界阳气升发旺盛之气,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


1)“饮食有节”护“后天之本”

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提倡“饮食有节”,慎调五味,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盛夏季节,慎食过多冰冻冷饮瓜果,以免脾胃受伤,免伤及阳气,多食辣椒、生姜,茴香粉之类除湿;并注意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食。“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2)“保养肾气”护“先天之本”

保养肾气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黄帝内经》中论养生,还提倡注重肾气的保养,因为肾气历来被认为是生命的关键,它能决定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肾气即肾精所化之气,人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全靠肾的精气主持。《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反复提到肾气,认为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决定于肾气的强弱。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出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说明肾气在生长发育、生殖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经》养生把养肾气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从肾的生理功能看:“肾为先天之根”、“五脏之本”、“生命之本”,内藏元阴元阳,禀命火,育真气,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肾气虚衰,五脏功能也衰,整个机体处于衰老的状态,因而,肾衰是衰老的根本原因。《灵枢•天年篇》也指出:“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要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是由肾的虚衰造成的,肾气枯竭,其它脏腑的经脉气血都空虚。肾气旺盛、充实,就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长。这些都是以说明《黄帝内经》论养生,注重肾气的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因而,在夏季调节肾的阴阳就有调节全身整体阴阳的作用,就有抗衰老延寿命的作用。


4、“未病先防”的防治观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预防上,中医药学坚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防病的预防观,而主要不是依赖于药物预防。

在夏季,采用“冬病夏治”即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对一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难治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夏天的“三伏天”时间段进行中医的内治或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或控制疾病在冬季发作的目的。“冬病夏治”如未雨绸缪修漏屋。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外用膏剂,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贴药之前可以先针刺再拔罐,然后再敷贴,防止或者者减少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冬病”,例如内科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虚寒性脾胃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等,都可以帖,贴了也没什么副作用,效果也还不错。糖尿病人机体抵抗力差,冬季更易反复发作,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也可冬病夏治提升阳气,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总之,通过对《黄帝内经》养生观点的展现,说明《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之上的,在健脾胃,保肾气等养形基础上,通过形神共养维护身心健康,并可以采取冬病夏治,达到未病先防,维持机体健康。


张妮娅
张妮娅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