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静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儿科
关于血管迷走性晕厥
1804人已读
最近有不少晕厥的学龄期宝宝就诊,因此有一种病需要家长们了解。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孩多于男孩。
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如能及时躺下,可缓解或消失。初开始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渐下降,收缩压较舒张压下降明显,故脉压差缩小,当收缩压下降至80mmHg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禁,醒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者醒后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发作时查体可见血压下降、心跳缓慢、瞳孔扩大等体征。发作间期常无阳性体征。有研究发现,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诱发张力性阵挛样运动(惊厥样晕厥,convulsive syncope),可被误诊为癫痫。高温、通风不良、劳累及各种慢性疾病可诱发本病。
治疗的目的是要减少严重晕厥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减少外伤,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以宣传教育为主,鼓励病人增加水钠摄入,尽量避免触发因素,出现前驱症状时,立即平躺,屈伸手臂和小腿,避免外伤。可以尝试站立训练,先每天靠墙壁站立5min,逐渐增加至15~30min。无前驱症状易受伤的高危患者应预防性服药。如:东莨菪碱、依那普利、茶碱、麻黄素也认为有效,但还需进一步证实。对于那些容易受情绪刺激诱发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能有效。
本文是杨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