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头痛并不全是一侧脑袋疼?听听专家怎么说
专家介绍:张娟,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脑病四科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徽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委,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98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西结合系,2004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并获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5余年,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的经验和见解。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3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基金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安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安徽科技厅科技成果1项。
专业特长:临床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头痛、失眠、眩晕、面瘫、抑郁、老年期痴呆、癫痫、神经遗传病、肌病、神经痛、抽动障碍等疾病的诊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合作栏目:《健康养生馆》
上午10:00~10:30
健康之声:频率是中波1098千赫,调频98.0兆赫
主持人:偏头痛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头痛类型之一,在全世界约有6亿偏头痛患者。然而,很多患者对偏头痛这一疾病却知之甚少,因此,我们今天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张娟为听众朋友解读关于偏头痛的常见疑问,希望对患者防治偏头痛有所帮助。
主持人:什么是偏头痛?有哪些症状?
张娟: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偏头痛频繁发作将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人的心脑血管将产生不利影响, 临床上头痛发作后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也较常见。
主持人:有的人头痛发作时是整个头部头痛,为什么也被诊断为偏头痛?
张娟:偏头痛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常见病 。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对此病进行过描述,一直沿用至今。当时人们认为只有偏侧的头痛并且具有戏剧性缓解者才是偏头痛。但事实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偏头痛的头痛的确在一侧,但并非全部如此。据统计, 偏侧性头痛只占偏头痛的 60%, 其他则表现为或双侧头痛, 或前头痛,或后头痛, 或全头痛,有40%左右的患者一开始起病就是双侧头痛。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偏头痛不是偏侧头痛,偏侧头痛也不一定是偏头痛,比如丛集性头痛从来都是偏侧头痛。因此, 偏头痛一词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 产生误解。
主持人:偏头疼分为哪些类型?
张娟:2004年IHS制定的偏头痛分型: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视网膜性偏头痛、儿童周期性综合征、偏头痛并发症、眼肌麻痹性偏头痛。
主持人:偏头疼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张娟:遗传因素:大约70%以上的偏头痛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对于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子女发生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倍,而对于无先兆的偏头痛,其风险大约2倍。内分泌和代谢因素: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青春期发病,月经期容易发作,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停止。饮食与精神因素:偏头痛发作可由某些食物和药物诱发,食物包括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防腐剂的肉类和腌制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味精),红酒及葡萄酒等。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一些环境和精神因素如紧张、过劳、情绪激动、同时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种种不愉快或是生气、焦急、激动等剧烈的情绪刺激后会感到全身不适,偏头痛。疾病因素:能引起颅内外炎症、损伤的各种原因,因肿物压迫等原因导致血管牵引、伸展、移位、扩张,脑膜受刺激,肌肉收缩,直接刺激支配头面部的感觉神经等,都能引起头痛。疾病因素:眼、耳、鼻及鼻窦、牙齿、颈部等病变可刺激神经,反射性或扩散性的影响头面部,都会引起反射性或牵涉性偏头痛。
主持人:偏头痛的频繁发作会引起中风么?
张娟:目前偏头痛和中风的关系,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对于普通型偏头痛而言,不会有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但对于有频繁发作视觉先兆的偏头痛(此种偏头痛是先兆偏头痛其中一种,表现为眼前有发光点、暗点或视物模糊、变形)而言,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性会增加,有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直接导致中风,多是有预兆的偏头痛病人,与常人相比脑中风的风险增加1.91倍,因此,对于有视觉先兆的偏头痛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防止脑中风的发生。
主持人:偏头痛会诱发癫痫吗?
张娟:头痛型癫痫:癫痫在发作前可有头痛先兆,发作后也可出现头痛,均属癫痫性头痛。但在病程中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癫痫则称为头痛型癫痫。头痛型癫痫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发作前无明显先兆。头痛部位多在前额、颞、枕部或眼眶,以双侧头痛居多,少数为单侧性,每次头痛发作部位较固定。头痛剧烈,呈搏动性、刺痛或钝痛等。发作可伴恶心、呕吐、腹痛、脸色苍白、眩晕、出汗或心悸。少数患者发作可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婴儿可表现突然剧烈哭叫、面色改变及其他自主神经症状。
主持人:偏头痛长期发作是否会演变成慢性头痛呢?
张娟:频繁的偏头痛的发作控制不好,或者由于工作,生活,药物以及社会的原因,也会使偏头痛的发作变得更加频繁,最后变成慢性偏头痛,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见。比如生活的负性应激事件,如情感伤害,离异或重大的经济损失等,或者过量服用止痛药物等,都会导致患者的发作性头痛转变为慢性头痛。反之,如果能够对偏头痛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偏头痛不但不会变成慢性头痛,而且会发作减少,甚至长期不发作。
主持人:偏头疼怎样确诊?需要做什么检查?
张娟:偏头痛诊断应结合偏头痛发作类型、家族史、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还可以做一些医学检查:1脑电图检查;2、脑血流图检查;3、脑血管造影检查:原则上偏头痛病人不需进行脑血管造影,只有在严重的头痛发作,高度怀疑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才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期除外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患;4、脑脊液检查;5、血小板机能检查;6、免疫学检查。
主持人:可否在偏头疼没有发作时进行预防性用药?
张娟:频繁发作的偏头痛的治疗,一般采取预防治疗和间断性服药治疗的措施,一般而言,对于以下的4种类型的偏头痛患者:1. 生活质量,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 发作频繁,每月发作大于或者等于2次以上;3.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无效;4. 出现频繁的、长时间的或者不舒服的偏头痛先兆,要积极地进行偏头痛的预防治疗,而不是头痛发作时就吃止痛药物。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头痛诱发因素:要预防偏头疼的发作,首先消除或减少偏头疼的诱因,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强光线的直接刺激,避免对视光线强烈的霓虹灯,避免情绪紧张,避免服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避免饮用红酒和进食含奶酪的食物等。2.药物治疗:预防性药物需每日服用,用药后至少2周才能见效。若有效应持续服用6个月,随后逐渐减量到停药。临床用于偏头痛预防的药物包括:①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②钙离子拮抗剂;④抗抑郁药;⑤5-HT受体拮抗剂啶。
主持人:偏头痛可以彻底治愈么?
张娟: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可根除偏头痛,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在偏头疼的间隙期避免诱发因素进行预防 。成人偏头痛常反复发作持续几十年,而一半儿童约6年后不再经历偏头痛,约有1/3的偏头痛得到改善.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的预后良好。偏头痛可随年龄的增长而症状逐渐缓解,部分患者可在60~70岁时偏头痛不再发作。
主持人:中医怎样治疗偏头痛?
张娟:辩证论治:偏头痛在发作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多见风寒、风热、湿热、瘀血、痰浊、肝阳上亢,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多见气血阴阳的亏虚;治疗方面发作期多以祛邪为主,重在祛风、清热、化痰、活血、平肝等,缓解期多以补虚为主,重在益气养血、滋阴补肾。用药方面,首先要强调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人头痛的特点选择中成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辨证选用一些具有其他作用的中成药。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的特点。在偏头痛发作的缓解期采取针灸治疗,可以起到延长发作周期、减少发作频率的作用,在发作时则可减轻疼痛程度。偏头痛发作时,采取按摩的方法可以缓解或减轻疼痛,方法简便易行。如可以采用推“三点”的方法。“三点”是指神庭穴、头维穴、太阳穴(神庭穴在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头维穴在前额发际拐角处上约半寸,按压其周围有些疼痛感的就是此穴;太阳穴在眉稍和外眼角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主持人:偏头疼患者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
张娟:远离酪胺酸类食物,这类食物包括:奶酪 、巧克力、柑橘类食物,以及腌渍沙丁鱼、鸡肝、西红柿、牛奶、乳酸饮料等。减少摄酒,所有酒精类饮料都会引发头痛,特别是红酒含有更多诱发头痛的化学物质。如果一定要喝,最好选择伏特加、白酒这类无色酒。准时用餐,省略或延迟用餐皆可能引起头痛。错过一餐,会引起肌肉紧绷,而当血糖因缺乏食物而降低时,脑部的血管会收缩,当你再度进食时,会使这些血管扩张进而引发头痛。少吃盐,有些人摄取高量的盐会引发偏头痛。保护眼睛,刺眼的光线,例如阳光、镁光灯、电视银幕等,会使你眯眼,产生眼睛疲劳,最后引发头痛。当你要外出时,记得戴太阳眼镜。如果你在电脑前工作,记得休息片刻。学会减压,放松心情,选择泡泡温水浴,做瑜伽等放松运动可以避免头痛。规律运动,对有偏头痛的人来说,着重呼吸训练、调息的运动(例如瑜伽、气功),可帮助患者稳定自律神经系统、减缓焦虑、肌肉紧绷等症状。生活规律,营造安静的环境,维持规律的作息,即使在假日也定时上床、起床。
本文是张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