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笑枫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射波刀是如何治疗肝癌?

发表者:翟笑枫 人已读

转自 国际肝病

使用放疗治疗肝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肝部肿瘤随着呼吸不停的移动。另外肝部肿瘤周边的组织是非常敏感的,非常容易早到破坏。

射波刀放疗手术系统能够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极其精准地发射非常高剂量的辐射。和射波刀系统联合使用的是Synchrony?呼吸跟踪系统,该系统能够使射线实时跟踪肿瘤的运动,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得患者能够正常的呼吸。使用射波刀系统,医生能够把系统调零并进行目标-肝部肿瘤-照射肿瘤而不损伤健康的周围组织。

因此,射波刀治疗是使患者更加舒适,放疗给予的更加精准,治疗可以在1到5次内完成。

射波刀治疗通常包括4个步骤:

1.基准安置

2.安装设置和影像检查

3.治疗方案

4.射波刀治疗

在第一步骤中,患者被安排一个短暂的门诊操作,安防3到6个基准物—每一个大约稻谷粒大小的小金种子—使用CT引导植入肝部肿瘤周围,或者通过超声或通过摄像头经过口腔进入胃部和小肠部位进行安放。射波刀系统使用这些基准物作为参考点来确定治疗期间肿瘤的确切位置。一旦基准物被植入,患者必须等待大约一周时间,在射波刀治疗计划开始前确定基准物的运动已经稳定。

在设置和影像检查时,患者将使用量身定做的支架,支架的设计是帮助患者更加舒适地接受治疗,确保影像学检查显示的位置和治疗的定位一致。患者也将被安装一个特别的同步防护衣,在射波刀治疗期间穿着,是机器人能够跟随胸部的运动和呼吸模式确定肿瘤的位置。从防护衣产生的数据使得射波刀机器人在发射每一束射线时,能够精准地跟随肿瘤的运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当穿上防护衣和固定在支架里后,患者将接受一系列的CT扫描,这将使射波刀团队能够确定肿瘤确切的大小,形状和位置。MRI或PET-CT扫描也是使肿瘤,肝部和附近的解剖结构可视化的必要步骤。一旦影像检查完成,同步防护服和身体支架将被存放,到射波刀治疗时使用。

之后,治疗计划由医学物理学家协力患者的医生专门为患者设计。此时患者不需要在场。在治疗计划期间,影像学数据将被上传到射波刀的软件中。医学团队确定靶向放疗区域的大小,放射的剂量,也会确定关键的结构,以使辐射在这些区域最小化。每一位患者的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将充分利用射波刀系统极其优越的可操作性,使肝癌治疗变得非常安全和精准。

在治疗计划制定出来后,患者返回射波刀中心接受治疗。医生会选择一次完成肝癌治疗,或者在几天中分为几次治疗。肝癌治疗通常会在一周到两周时间内完成。

对于大多数患者,射波刀治疗是完全无痛的过程。他们可以穿着舒适的普通衣服,射波刀中心也允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带上音乐听。患者也可以在等待治疗期间,听音乐或阅读书籍,在治疗前后患者的朋友或家庭成员可以陪伴患者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持。

当进行治疗时,患者将被要求穿上他们的同步防护衣,平躺在他们量身定做的支架上。放射治疗师将确定防护衣是经过正确调整过的,患者在治疗穿上平躺的位置正确。

在治疗开始时,肝部肿瘤的位置随着患者的正常呼吸变化,射波刀会不断地跟踪和监视位置变化。医学团队将观察射波刀系统跟踪患者肝部肿瘤的每一个步骤。取保辐射能够精准安全地到达肝部病灶。

射波刀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将从各个角度围绕患者身体运功,并发生射线。在每一个位置,机器人会停顿。然后,特殊设计的软件将通过基准物的数字影像和来自同步防护衣的信息精准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并给予放射治疗。射波刀的机器人手臂将自动调整射线源,紧紧跟随肝部肿瘤的移动。患者在治疗期间什么也不需要做,除了休息和尽可能的平躺不动。

一旦治疗完成,大多数患者会很快返回到他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对他们的日常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治疗需要分阶段进行,患者将在几天之后,返回医院接受另外的治疗,这些需要由他们的医生决定。在射波刀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会经历非常微小的副作用,通常这些副作用会在治疗后1或2周时间内自动消失。在治疗前,医生将会和患者讨论所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另外,如果副作用发生,医生会开一些药物来控制副作用的发生。

在完成射波刀治疗之后,患者应该安排和参加所有后续的随访。患者必须牢记肿瘤不会立即消失。事实上它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够确定射波刀治疗的有效性。每个患者对于治疗的响应因人而异。临床经验显示,大多数患者都对射波刀治疗具有良好的响应。医生将通过体检,血液检查和影像技术,例如CT或PET-CT扫描,在数月和数年时间内监测患者的治疗结果。

本文来源网址:http://cyberknife.com/cyberknife-treatments/liver/how-used-treat-cancer.aspx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