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姚奇鹏 人已读
孩子发热了,有的妈妈会不知所措,有的不管方法对不对会采取立即降温的方法等等。如何处理得当,可参考一下几点:
1. 无热性惊厥病史,未引起其他不适的发热,如果体温<38.5℃(如果家长有一定的经验,甚至可以放宽到39.0℃),一般可以不作退热处理。
2. 超过38.5℃以上的发热,首先推荐口服药物降温
3. 发热持续时间大于4-6小时,即使低热也建议退热处理。
4. 高热<41℃,予退热处理能降至正常,降温后精神状态好,可以不用急诊。
5. 反复发热超过72小时,即使没有什么不适也应该看医生。
具体退热方法如下:
1. 药物退烧法
一般退烧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
●水剂(或颗粒剂)较温和,如美林、泰诺林等,安全性最高。
●阿司匹林锭剂退烧效果好。但阿司匹林可能会引发瑞氏症候群。
●栓剂是从肛门塞入的药物,主要由直肠吸收,效果比较快速。如果孩子拒绝口服药物,退热栓就是最好的选择。
●针剂是退热剂中安全性最差的退烧药物,一般不建议使用。
注意
不同退烧药最好不要并用,如果剂量控制不好,会有隐患。更不可为了加强退烧效果,喂宝宝多服几次退烧药或将剂量增加。
2. 物理降温法
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患儿。特点是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少。
●温水擦浴
适用于高热宝宝。水温应略低于宝宝的皮肤温度(即32℃-34℃)。皮肤接受冷刺激后,可使毛细血管收缩,继而又扩张,达到降温效果。擦浴时亦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轻轻按摩几下,还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擦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温水擦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让宝宝舒适平卧,并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
●酒精擦浴
不推荐使用。酒精可能容易造成过敏或皮肤损害;手足凉、发绀者可能导致毛细血管进一步收缩,散热减少,病情加重,温水擦浴会更好些。
●头部冷敷
头部冷敷可能刺激宝宝引起不适,依从性较差。具体方法: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宝宝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将水袋中灌上凉水,枕在脑下。若采用冰敷时,应注意先用干布包在冰袋外,避免局部敷用时间太长造成局部皮肤冻伤。
●冷盐水灌肠
冷盐水灌汤的降温效果显著,但不适合家庭中操作。
提醒
1. 适当的发热是机体自我防御的体现,发热有利于机体免疫机制的启动,有利于驱赶侵犯机体的病原体,故低热时,不主张一发热就退热处理。
2. 物理降温虽然所谓的不良反应少,但高热时单单物理降温往往不能有效退热,还可能造成躯体的不适,例如寒颤时冰敷会更加难受。故高热时,首先推荐药物降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