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症让14岁男孩痛苦不堪
http://health.sohu.com/20160510/n448717712.shtml
撰文/医疗记者子琳(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受访专家:孙凤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工伤康复中心主任兼脊柱微创科主任
14岁中国留学生连夜从美回国治病,他的痛苦我们很难想象
采访医疗行业这些年遇到过不少身患疑难病的患者,千里迢迢来北京求医的故事。这次却遇到一个从大洋彼岸专程坐飞机回国看病的故事。这个叫徐鹏(化名)的14岁男孩,给从医近20年的孙凤龙医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6年2月,这家人一下飞机就直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徐鹏因为剧烈的腰痛根本没办法自己走进诊室,而是被母亲用轮椅推进来。他告诉孙凤龙教授,自己所患的这种疾病不光是腰疼的钻心,就连右侧的腿脚也会时常感到又疼又麻。
一个阳光少年未来将可能终生把轮椅当成代步工具,无论是徐鹏的父母还是他自己,内心都是无法接受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从2015年的圣诞节说起。
那天徐鹏和同学一起去滑雪,本来是件挺高兴的事儿,却出了点儿意外。第一次滑雪的他却逞强选择了难度很高的单板,结果在从山上往下滑的时候摔了一个重重的大跟头。当时他就觉得腰很疼,但走两步好像也没什么事儿,也就没往心里去。
可事情却比他想的要复杂的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徐鹏竟从最初的腰疼逐渐发展到了无法行走,一切行动只能依靠轮椅,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地的医院给他做了一些保守治疗,直到两个月后疼痛的症状愈演愈烈,不仅行走困难,就连坐着上完一节课都成了奢望,于是才有了他回国求医的这段故事。
腰椎间盘为啥“喜欢”突出来?
图:徐鹏的腰椎间盘核磁共振检查
经过CT和核磁检查,孙凤龙医生在徐鹏的腰椎间盘上发现了明显的突出物(如上图红色圈住的部分),再结合他的症状,到底是什么疾病此时已经非常明显,和孙凤龙教授门诊上60%的患者遭遇的是同一个问题——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平时总听说这种疾病,被它困扰的人实在太多。据统计,世界范围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在18%左右。为什么咱们的腰椎间盘总爱往外“跑”?咱们先得知道腰椎间盘长啥样。
看看你的腰椎间盘到底长啥样儿
孙凤龙教授说,腰椎间盘由两部分组成(如上图蓝色部分),一个是纤维环,长得像个气球,另外一部分是髓核,肉眼看着像果冻,实际上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和粘多糖,它就像是气球里包着的果冻。髓核是干嘛的?别看它软软的“弱不禁风”,但它却有着分散脊柱受力的作用和抗压的作用,原理类似于汽车的减震系统和承载系统。
椎间盘的老化就像人长白头发,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图:腰椎间盘突出症
孙凤龙教授说,髓核里的主要成分是水。新生儿的髓核当中90%以上都是水分。而老年人的髓核中,水分占的含量就很低了,估计连70%都不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水分的丢失、体重的增加,以及不可避免的从事一些剧烈活动,都会造成髓核的抗压能力降低,进而导致椎间盘的退变。所以椎间盘的这种老化退变,其实就相当于人长白头发和皱纹,在20岁左右就已经开始老化了。
徐鹏的病情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平时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加速了腰椎间盘退变,再就是遭遇了这次严重的外伤。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人都会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个原因。
这么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还能治好吗?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孙凤龙教授召集了科室最强力量,为徐鹏制定了椎间孔镜手术方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呢?
图:孙凤龙教授手术中
以往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时候,免不了会“开大刀”,但孙凤龙教授采用的椎间孔镜是一种可视化的微创技术,只是在患者的腰部开一个7毫米的小孔,再通过影像学的准确定位建立一个通道,将椎间孔镜放到腰椎间盘的病变部位。通过镜子连到屏幕上,就可以清楚看到椎管内的各种结构,如神经根、突出的椎间盘、血管及硬膜囊等结构,然后用特殊的钳子在明视下将突出物取出并最大限度的保护纤维环。
图:从徐鹏腰椎间盘中取出的突出物
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能用椎间孔镜治疗吗?
孙凤龙教授说,现在的脊柱内镜的技术几乎能解决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多数患者几乎都不必再去开大刀治疗。开放手术和椎间孔镜术后的复发率相当,大概在5%左右。
手术才刚刚做完,躺在手术台上的徐鹏表现出人意料,原先抬不起来的右腿,竟然能像正常人一样抬得很高。手术室外提心吊胆的父母,竟看见儿子从手术室里自己走了出来。孙凤龙教授说,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是立竿见影。徐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卧床休息六小时,术后的这一个半月之内正是纤维环的愈合过程,所以需要在腰上带一个半月的腰椎支具,并且这段时间内注意严禁弯腰和任何腰部的负重。
【受访专家介绍】
孙凤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工伤康复中心主任兼脊柱微创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兼任:北京医学会微创学会专家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脊柱微创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协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疼痛医学会会员,世界疼痛医学会中国分会专家委员,中国疼痛康复联盟委员。
经历:2012年于德国AMEOS KLINIKUM脊柱外科做临床Fellow,2013年月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伦敦市 Western University London Health Sciences Centre关节外科做临床Fellow。目前作为卫生部《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研究》课题多中心负责人之一,承担《应用高粘度骨水泥(或骨水泥高粘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症的选择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评估》课题。腰椎退变性疾病以及关节退变性疾病引起的骨科疼痛。经过近20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针对骨科疼痛形成了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治疗的规范化、立体化的诊疗体系。并与台湾三军总医院骨科合作开展“微创免膝关节置换保膝手术”。在核心统计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文章1篇。
擅长:微创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腰腿疼痛,免关节置换保膝关节治疗骨性关节炎。
门诊时间:
周三上午 专家门诊
【作者介绍】
【声明】本文为医疗记者子琳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与摘编,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