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冯斌 三甲
冯斌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

5648人已读

1.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

《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又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主要与卫气有关,指出人体睡眠与清醒决定于卫气的出入运行和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卫气行于阴则处于睡眠状态,行于阳则处于清醒状态,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任何原因导致阴阳的升降出入失常,即阳不出于阴均可造成多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也说明了多寐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幼科发挥·小儿正诀指南赋》曰:“肠胃脆薄兮,饮食易伤”。李东垣云:“脾气虚,则怠惰嗜卧”。脾气不足,胃气亦虚,则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可蒙蔽心神而致多寐发生。《杂病源流犀烛》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心脾两虚,心气不足,鼓动无力,神明不清,则昏睡不能自主。

小儿肾常虚,肾为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肾气不足,鼓动乏力,脾则健运无权,血海为之不充,生精填髓无源,终致清阳难举,髓海空虚,神明失奉。《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心脾肝胆肾,痰、湿、瘀为其病理产物。阴阳失调是基本病机。

2.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前期采用针灸、中药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中药治疗。

2.1脾虚湿困

症见:昏昏欲睡,身重嗜卧,肢倦无力,伴头昏倦怠,食后易睡,形体偏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燥湿醒脾,化痰开窍

方药:藿朴夏苓汤和二陈汤加减。

2.2肝胆实热

症见:精神昏愦、常欲寐卧、大笑猝倒,夜寐多梦,噩梦纷纭,惊恐易醒,伴胸胁胀痛、口苦胸闷,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清胆泻热,化痰开窍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减。

2.3痰瘀阻窍

症见:昼夜嗜睡,昏睡流涎,频发猝倒,伴头昏头痛,反应迟钝,表情怪异,语言不利,舌体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涩或滑。

治则: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

2.4心脾两虚

症见:神疲嗜卧,头目昏眩,肢软无力,伴流涎,张口伸舌,语言不利,面色萎黄,记忆力下

降,夜梦纷纭,胆怯易惊,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化痰开窍

方药:归脾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

2.5肾阳不足

症候:精神疲惫,嗜睡难抑,伴沉默寡言、腰膝酸软、头晕头昏,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舌淡,苔白腻,脉沉。

治则:温补肾阳,化痰开窍

方药:肾气丸加减。


冯斌
冯斌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