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关注耳畸形患者听力

发表者:王丹妮 人已读

王丹妮 赵守琴

在北京同仁医院的耳科门诊,有一类特殊的小病人。他们一生下来,耳朵就与众不同。有的孩子耳廓小小的,有的孩子耳廓像花生一样是卷卷的;有的孩子“耳朵眼”只有一个小洞,有的孩子甚至连小洞都没有。这些孩子被俗称“小耳”,很多家长一看到外形的异常,就非常焦灼地到处求医,但对于如何进行治疗,往往是茫然焦急、不知所措、抓不住重点。所以我们现在一起了解一下小耳畸形

一、什么是小耳畸形

国内有多少孩子是小耳宝宝?根据1992年的调查数据,国内小耳的发病率在万分1~1.4。由此估计,国内大约13万左右的人群是小耳。在这13万人群中,大约有9.75万是单侧的小耳,有3.25万是双侧小耳。

正常的耳廓,包括耳轮、对耳轮、耳屏和耳垂四个基本部分。如果出现某一部分缺失,即有可能是耳廓有轻重不等的畸形。当发现孩子的耳廓有畸形,特别是“耳朵眼”很小或者根本没有,就需要尽快就医。有的耳廓形态大致正常的单侧病变,不容易觉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些表现,来发现孩子是否有耳聋:说话的年龄比同龄的孩子明显延迟;说话时口齿不清;和别人交流时习惯性偏头。出现上述情况时,也需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

二、听力的重要性

很多小耳家长觉得孩子的听力不是问题,或者不是重要问题——这个错误的观念。小耳孩子由于外耳道畸形(严重狭窄或者闭锁),常出现60-70分贝的传导性聋(双侧或单侧)。在耳聋的严重程度分级中,听力损失超过60分贝即为重度耳聋。可能大部分的家长,只注意到孩子耳廓外形的异常,却没有注意到孩子听力竟然是重度耳聋。这也不能责怪家长们,因为耳廓的畸形和异常,是显性的残疾,容易发现;而听力降低和耳聋,是隐性的残疾,不易发现。实际上,很多小耳家长,都是到了发现孩子说话延迟、口齿不清晰或者不爱说话时,才意识到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对于外形的异常来说,其实家长只要注意心理辅导,辅助发型的设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说话延迟,口齿发音不清晰,甚至不爱说话,那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了。

另外,两只耳朵,就像音响的左右声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立体声系统。有助于声音定位。例如,当我们左侧有声音时,会首先传入左耳,再传入右耳,而且左耳听到的声音要比右耳大(因为声音传递到右耳的过程中头部起了阻碍左右),但是大脑仍然能够从细微的差别中辨别从而定位声音。但是单侧小耳的孩子只有一侧实用听力,无法辨别头部的阻碍作用产生的细微差别,大脑就不能明确的辨别从而定位声音了。

双侧听觉还有利于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也就是嘈杂的环境下,听清别人在说什么的能力。试想一下,在一个五十多人的教室,甚至上百人的阶梯教室,能听清教室最前端的老师讲课,对于上学阶段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因而,对小耳孩子而言,听清并听懂声音、定位声音,拥有双侧听觉也尤为重要。

三、小耳的治疗方案

对于听觉重建,一般的原则一是早期干预。早一天治好孩子的传导性聋,早一天恢复孩子的听力,孩子们就能早一天得到正常的听觉-智力发育;二是最少干预:如果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治疗疾病,就不应该用更复杂的方法治疗。如果能通过一次手术治愈疾病,就不应该通过多次手术治愈疾病。这一点是所有家长的期望,但其实是最复杂最难把握的一点,而且是必须由医生来把握的一点,在各种方案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三是持续干预。小耳孩子面临着整形和听力重建两大方面的问题,而通常情况下,每一个问题都需要1-2次手术来解决,那么也就是说,在孩子10岁以前,家长们需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入学等一系列问题,配合医生完成一系列的医疗干预,不能有中断。

通常情况下,宝宝出生时外耳形态有异常,父母就会自然联想到宝宝的听力也有异常。在出生后半年左右,即可通过ABR查出传导性聋(气导阈值在70分贝左右)。临床上,我结合孩子的ABR检查结果和耳镜检查,就可以判定小耳宝宝的耳聋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通常情况下,医生们会建议给孩子佩戴上骨导式助听器:双侧小耳的宝宝,可以借助骨导式助听器,听力提高到接近正常的水平;单侧小耳的宝宝,可以借助骨导式助听器,恢复到双耳正常听力的“立体声”状态。

在6-8岁之间,给小耳孩子查颞骨薄层CT。如果CT显示,孩子是外耳道骨性闭锁,那么我会根据Jarhsdoerfer评分系统,给孩子的颞骨畸形程度打分。打分结果满分是10分,畸形最重的是0分。得分越低,说明孩子的颞骨畸形越严重。国外耳畸形手术医生的经验和同仁医院的数据结果差不多,都是建议:得分在8分以上的小耳孩子,优先选择“外耳道重建-鼓室成形术(俗称的开耳道)”来恢复听力;7分的孩子应该由医生来综合评估;6分及6分以下的孩子,做“外耳道-鼓室成形术”的结果很不好,可能在术后1年半或2年后,再次出现传导性聋,需要进行再次手术——根据3-5节我们提到的“最少干预”原则,这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6分及以下的孩子,应该使用听力植入。

四、外耳道-鼓室成形

外耳道-鼓室成形术,就是家长们常说的“开耳道”,是通过手术的方式,给孩子打开一个外耳道、同时重建鼓膜和听骨链,以便于让外界的声音通过手术打开的通道传入中耳和内耳,以此来恢复听觉。这是一个想象起来很简单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手术中,包括了很多的复杂的外科操作:在骨板上开的外耳道需要多大的直径?如何植皮?如何保证植入的听小骨稳定?如何保持合适的再造鼓膜的厚度?在这些技术当中,最难以控制的,就是手术以后外耳道的再次狭窄或闭锁,也就是“耳道又长死了”。所以外耳道重建-鼓室成形术(开耳道),通常只适合那些本身已有一个外耳道的孩子(虽然可能是狭窄的或者细小的外耳道),或者本身闭锁畸形不太重(评分7分以上)的孩子。此类宝宝,我们是积极地开展外耳道重建-鼓室成形术的,因为他们重建的外耳道,术后可以长期稳定,孩子重建的听力可以长期保持。

那些CT得分在7分以下,同时又没有镫骨的孩子,怎么办?怎么才能恢复听力?这时,我就要给孩子们用到骨传导助听设备。骨传导助听设备是一大类医疗器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骨传导式助听器(外戴);2、骨锚式听力植入系统;3、骨导式听力植入系统。

五. 骨导式听力植入(主动式)

目前,骨导式植入体主要有两款设备,骨桥(BoneBridge)和BCI。这类骨导式植入体由两部分组成,外戴的音频处理器和通过手术植入在颅骨(具体部位是乳突)。以骨桥为例:外戴的音频处理器收集声音,通过智能转码将声波信息转换成物理电信号;音频处理器中的磁体和植入体中的磁体相互感应,进而物理电信号传递到植入体;在植入体中,系统听力处理芯片智能处理物理电信号,并传递到植入体中的振动子中;振动子再将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并传递到颅骨乳突,进而传递到内耳。最终听到声音。

六,骨锚式听力植入(被动式)

BAHA是骨传导助听设备中最早的骨锚式听力植入系统,Ponto和Alpha也是类似的器械。此类设备的方案的共同点是:孩子耳后的颅骨上,有一个半植入的钛质钉,因此在耳后有一个开放的伤口。孩子在术后佩戴处理器时,处理器直接和钛钉相连;处理器产生的振动,通过钛钉传到颞骨,通过骨传导传递到内耳,最后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

因此,骨锚式听觉植入设备,适用于颞骨畸形较重的孩子,同时适用于气候干燥地区并且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孩子(因耳后持续有一个开放性创口)。目前,同仁医院已经做了一批孩子植入BAHA,听力恢复效果都不错。

“软带”,其实就是上面这三个设备的体外处理器,只不过是用一个固定带,把处理器直接压迫到孩子耳后颅骨上——这样处理器产生的振动,直接传入颅骨,孩子也就听见了。这个方式的优势是不用做手术,但孩子得持续戴一个较紧的带子,而且时间长了,尤其是小的孩子,头颅发育可能会受影响。从这里大家也看出,“软带”,就是外戴式的骨传导式助听器。

七、人工中耳植入

人工中耳听力植入系统包括:振动声桥,Carina, DACS。目前在中国通过审批并用于临床的,只有振动声桥;我们同仁医院从2010年5月开始做振动声桥,到目前已有60多名患者完成手术。其中是耳畸形(有镫骨)的孩子,大概有将近30例。他们植入声桥以后,获得了正常的听觉。

振动声桥包括一个植入体和一个体外处理器。体外部分也叫处理器,佩戴在头发下面,通过磁铁与植入部分相固定。它包括麦克风、电池和声音转换的电子设备。体外部分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子信号,之后通过电磁感应传入到体内的植入部分。植入体由磁铁、导线、线圈和飘浮振子组成。音频信号从外界传递到内部线圈,并传导至飘浮振子。飘浮振子通过各种方式与砧骨、镫骨或圆窗相连接,信号带动飘浮振子活动,直接驱动听骨链并放大运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和大脑。

对于耳畸形患者来说,振动声桥手术可以获得比较好而且稳定的远期效果,符合“最少干预”和“持续干预”的原则。另外对于耳廓畸形的振动声桥植入,还应注意听力重建留下的手术切口,不要影响到日后的耳廓重建;

最后再总结一下,对于小耳畸形的孩子:

1、出生以后通过听力筛查和耳镜检查,确认孩子是小耳,是传导性聋。(到2)

2、给孩子佩戴骨导式助听器。(到3)

3、2-3岁,给孩子查颞骨薄层CT。如果是外耳道膜性闭锁或骨性狭窄(到4),如果是外耳道骨性闭锁(到5)。

4、继续佩戴骨导式助听器,等孩子8岁之后,完成耳廓整形重建后,做“外耳道-鼓室成形术”或到我院进行听力重建+整形同期手术。

5、医生对孩子的颞骨进行评分,如果在8分及以上(到4),如果是7分(到6),如果是6分或6分以下(到7)。

6、医生对孩子的颞骨发育做个性化评估,如果确定综合情况较好,可以开外耳道(到4),如果畸形偏重需要听力植入(到7)。

7、医生通过颞骨CT判断镫骨是否发育。如镫骨发育(到8),如镫骨未发育(到9)。

8、在2-3岁,给孩子进行“保留皮瓣完整性听力植入”,恢复双侧听觉。等孩子6-8岁时,进行耳廓整形。

9、继续佩戴骨导式助听器,等孩子6-8岁,进行耳廓整形手术+听力觉植入。

这套方案遵循了前面提到的三个原则(早期干预,最少干预和持续干预),以期用最少的医疗手段,最早地恢复孩子的双侧听觉,并保证治疗结果持续最长的时间。在这里只是尽量概括地讲了主要事情,以便家长们理解“医生要给我的孩子做什么治疗”,家长们能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经济计划,安排好孩子的学前教育计划,配合医生尽早地完成对孩子的治疗。

本文系王丹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王丹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