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踝关节镜
踝关节镜手术入路
踝关节为一稳定的负重关节,关节间隙比较狭窄。由胫腓骨下段、距骨构成,其关节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肌腱和神经血管结构:其前方有隐静脉、胫前肌腱、第一趾长伸肌腱、足背动脉、腓深神经、趾总伸肌肌腱、腓浅神经和腓骨长肌腱;后方: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屈肌腱、胫后动脉和神经、第一趾长屈肌腱、跟腱、小隐静脉和腓骨短肌腱。踝关节镜常用入路为前内入路、前外入路,即踝关节线胫骨前肌内侧和腓骨长肌外侧,此入路虽有损伤内侧大隐静脉、隐神经及外侧腓浅神经的风险,但手术中仅切开皮肤,皮下到关节腔采用小纹氏钳钝性分离,可以避免此处的血管神经损伤。前内、前外侧入路便于显露踝穴及距骨前部,对于后室显露及操作则有局限性,加用后外侧及经跟腱入路不仅便于显露踝关节后室,更便于手术操作【2】。Sun等【3】认为踝关节镜手术中无需牵引踝关节,然而踝关节间隙比较狭窄,术中牵引便于显露及操作。
3.2 踝关节镜手术适应症
诊断性适应症:无法解释的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反复发作的不稳(习惯性踝扭伤);持续渗出;僵直;撞击;活检。治疗性适应症:游离体取出;感染性关节炎灌洗;滑膜切除;治疗退行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治疗骨、软组织撞击;治疗骨软骨病变;治疗反复发作的关节不稳;辅助骨折复位或固定。禁忌症:全身或局部的感染,肢体缺血,严重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严重的踝关节水肿,静脉功能不全,皮肤条件差,严重的踝关节创伤伴筋膜间隙综合症,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
3.3 踝关节镜手术操作及注意点
在所有踝关节疾病中,由于普通X线不能显示踝关节的软组织病变,CT和MRI检查也只能间接反映病变的情况,关节镜不但能清楚地观察关节内病变性质和确切位置及病变的范围,而且还能进行有效地针对性地治疗。术前行关节液检查不仅能帮助术前诊断,还能指导术后用药。软组织病变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和慢性滑膜炎无关节软骨损伤,镜下无需特殊处理,将增生和嵌入的慢性炎症滑膜组织切除,即获得很好的效果。在随访中软组织病变的病例术后评分均为优,术后患者主观疗效评价均为非常满意,而且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均明显早于其它病变。对于踝关节骨软骨病变,行病灶清除的同时,需行软骨下骨钻孔或行微骨折治疗,但结核等感染性病变除外。骨软骨病变,由于病变本身存在,术后恢复较慢及远期疗效还待进一步检验,需予患方沟通。关节结核导致关节软骨全层脱落,关节融合无法避免,需予螺钉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踝关节镜有神经损伤、肌腱、韧带损伤、感染、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4】,术中应仔细操作,爱惜组织,不断提高手术技巧。
总之,较之传统的踝关节开放手术,关节镜手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创伤小、视野广而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好,因此踝关节镜下手术是治疗踝关节疾患较好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