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体检误区
肿瘤体检科普知识问答
早期肿瘤治疗花费少,治愈率高,但早期肿瘤患者不会有任何自觉不适症状,因此肿瘤的早期发现主要靠肿瘤体检即肿瘤筛查。那么怎么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呢?为什么近期体检没问题,但诊断肿瘤已是晚期?肿瘤体检有用吗?这些问题成为关注自我健康及体检人群的热议焦点,在这些热议中暴露出的体检知识普及不足、肿瘤筛查科普不到位等问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科普,希望能提高百姓的体检知识和体检意识,共同促进大众健康。
一、怎么能够远离肿瘤呢?
了解肿瘤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情况。
首先要了解肿瘤相关知识和自身身体情况,每种肿瘤都有其高发因素和相应高危人群,比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宫颈HPV感染分别是原发性肝癌、宫颈癌的高危因素,长期大量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因素等等,只有知自知彼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体检方向,有效地远离肿瘤。
二、什么是癌症的高危人群,癌症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癌症高危人群是指一些具有致癌因素多的、癌症危险性高的人群组合,即根据癌症的致病因素累积而推出可能患癌症的人群。癌症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明确肿瘤家族史的;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的,如吸烟、喝酒等;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如长期接触某种化学药品或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有某些慢性疾病或癌前病变的人群,如残胃、黏膜白斑等;心理压力大,女性未生育等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人群等。
三、防癌体检能查出早期癌症吗?
据报道80%以上的早期癌症都可以在防癌体检当中被发现。
防癌体检的大多数项目都直接、间接和癌有关,都可能有助于发现癌。
在国际性早期肺癌行动计划中,筛查范围相对更大,包括年龄超过40岁,吸烟史不少于10包年,戒烟不超过15年,或有被动吸烟史、家族肿瘤病史、粉尘或辐射职业接触史的人。
四、如何选择防癌体检?
在选择体检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全面性。防癌检查并不是以项目多取胜,关键要有针对性。
1、一定要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体检项目
比如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一定要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彩超的检测。再比如有某种癌症家族史的体检者,应额外增加针对该肿瘤的相关检查项目。
2、不同肿瘤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检查手段
甲状腺、乳腺、肝胆脾肾脏部位肿瘤用彩超筛查就是最简便经济且能发现早期癌的;对于食道、胃肠道肿瘤筛查用CT、超声检查肯定不如胃肠镜来的彻底和清楚;宫颈癌筛查则妇科宫颈刮是最佳选择。
3、不同脏器肿瘤筛查方法不同
一般情况下,筛查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普通人群早期筛查最好使用数字X线摄影而不推荐使用胸透。
筛查肝癌,对高危人群建议半年进行一次AFP监测、彩超检查,必要时进行肝增强CT的检查。
筛查胃癌、食管癌,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筛查结直肠癌,建议筛查年龄从50岁开始,选择每年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每5年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筛查宫颈癌,有性生活后3年应开始筛查,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宫颈涂片、HPV检查。35岁之后每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检查。如果连续3年都没问题,可以延长检查时间,每一年半到两年检查一次。筛查乳腺癌,40岁以下的妇女可每年做一次乳腺触诊和彩超,40岁以上的妇女还应该每两年做一次乳腺钼靶X线检查。
五、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CEA、AFP、EB等在人体血液中出现或含量增高常常反映肿瘤存在的状况,因而被称作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可查原发性肝细胞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癌胚抗原(CEA)明显升高时,常见有结肠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CA125在卵巢癌中常明显增高。每种肿瘤标志物都有特定的灵敏性,通常采用联合检查的方式,提高检查的准确性。目前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做不到很多患者想象的那样“一刀切”:检出来就有肿瘤,检不出来就没有肿瘤。
六、“肿瘤三项”能发现肺癌吗?
“肿瘤三项”包括CEA(癌胚抗原)定性、AFP(甲胎蛋白)定性、EB(人类疱疹病毒)三项内容。“单纯的肿瘤标志物通常不能帮助医生作出决策,只意味着有这样的可能性。”如果肿瘤标志物异常,就有可能是肿瘤的信号,但通常需要依靠影像学如CT、气管镜、病理学等几方面技术的联合检查,才能进行确诊。
七、肿瘤体检正常就是进“保险箱”了吗?
肿瘤体检就是进“保险箱”了是误区。普查过后,出现可疑症状不能因为曾经体检而忽视,否则到下一次检查很可能就是肿瘤生长已到无法根治的地步,这是因为疾病是个过程,每种疾病有其窗口期或潜伏期,这一点还要引起大家注意。
本文系张俊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张俊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