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是乙肝携带者,如何才能生出健康宝宝?
乙肝病毒通过生育由妈妈传染孩子的过程,就是医生常说的乙肝母婴传播或者垂直传播。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这与分娩时新生儿接触乙肝病毒阳性妈妈的血液和体液有关。
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成功率只有87.8%。因此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妈妈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应≥ 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乙肝疫苗。然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这样处理可以使成功率上升至95%以上。
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水平是影响乙肝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 HBV DNA水平较高(> 2×106IU/ml)的妈妈更易发生母婴传播。近年有研究显示,对这部分妈妈除了应用上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措施外,还可以在妊娠中后期(从孕24-28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这样可使孕妇产前血清中HBV DNA水平降低,提高新生儿的母婴阻断成功率。在现有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中,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对胎儿发育较为安全,是推荐使用的母婴阻断药物。因为用药的目的是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而不是妈妈本身需要抗病毒治疗;所以,这种情况下妈妈是可以停药的。为了减少停药后的肝功异常,建议于产后1~3个月停药。
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母乳喂养传染新生儿。因此,孩子在出生12 小时内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就可以接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妈妈的哺乳了。但是,由于目前还不清楚抗病毒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对于妈妈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的情况下,只有在妈妈停药后才可以母乳喂养。
本文是闫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